分享

李零的《论语》

 酒醉的欢颜 2021-11-09

感谢读书会选择李零老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作为本年的开年之书。


     2010年的秋天,我在北大跟随李零老师学了一学期的《论语》。十年了,我找出当年的课堂笔记,重新翻阅一遍,也重温了许多美好。

20101228日,最后一课,我在笔记本剩余半页纸上写下了几行字:

李零老师的课结束了。

李先生讲《论语》,讲身体力行,讲言传身教,一如孔子。

从李先生身上,不仅学知识,更学做人。

感受他的温文儒雅,他的宽容理性,他的博学幽默。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老头,让我觉得温暖。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李先生是这样的人,他不激烈,不极端。

一个睿智的普通人,如他所追求的“真孔子”。

今天,我们重读这本书,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     关于《论语》

1 态度问题

《论语》编写于二千多年前,经过漫长的岁月,也经历了世

事沧海桑田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看《论语》,一定不要跪着读。不要把《论语》当《圣经》,觉得每一句话都对,那样,我们就成了原教旨主义者。但是,也不要踩着读。像过去“批林批孔”时期,读《论语》只是为了“打倒孔老二”。那怎么读呢?其实,平常心就好。不跪不踩,平视而已。

2 内容问题

内容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箴言类,在当今依旧具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依然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很好的方法。只不过“温故”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孔子的时代只有“小学”与“大学”。15岁以前上“小学”,学识字。15岁以后上“大学”,学礼乐等。《论语》里记录了很多孔子学礼的内容:“子入太庙,每事问”(鲁国的太庙即周公庙);“礼失求诸野”···

古代乐器编磬

孔子学礼,将其传授给弟子。我们现在最常看到的孔子像,孔子双手交错,身向前躬,叫“磬折”礼,像当时的乐器石磬一样微微弯曲。弟子们的“温故”,其实很多是要去练习实践,和我们今天复习笔记有所不同。

再比如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一个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物质上没有什么可过多抱怨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还有孔子说的“德不孤,必有邻”。真是精辟!

第二类,虽不再适用,但精神上仍一脉相承的内容。

比如孔子说的守孝三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我们人类是很独特的存在。不像小鹿,生下来不久就能站立、能跑、能跳。人类不行,因为我们都是早产儿。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越来越聪明,脑容量也越来越大,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困难。所以,人类只好把未发育成熟的婴儿提前产下,因此,每一个婴儿都需要父母长时间的照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年免于父母之怀”。

不管孔子给出的守孝三年的理由合不合逻辑,但我们要看到,孔子强调守孝三年,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仪式化行为,进行孝的教育。父母养育孩子是本能,这是写在我们基因密码里的,是一个种群延续的基础,但子女照看父母却不是,需要通过教育与规训才能形成。

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时代,老有所养要靠“孝”来实现。所以,“孝”也是当时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

过去历朝历代都强调孝。在汉代,为了鼓励“孝”,甚至推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孝”突出是可以当官的。(当然,“举孝廉”的制度也带来两个明显的恶果,一个是表演“孝”,一个是助力士家大族的兴盛。)

另外,汉代还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颁发鸠杖,(一种手杖,顶端为鸠鸟形,传说鸠鸟为不噎鸟,老人的会咽软骨功能随年龄退化,吃饭常会呛食,鸠鸟的寓意是说老人吃饭不噎,吃的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很有意思的是,古人把身体好坏与吃饭简单粗暴地联系在了一起,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问一个人身体好不好,先看他能不能吃。)手持鸠杖的老人,他的子女可以免税,安心照顾老人。

今天,守孝三年的规则可能不适用了,但依然提倡“孝”道。我们依然在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强化“孝”的观念。如有些学校组织在操场上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的仪式。(说实话,我很反感,洗脚这样私密的事情,真的不太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做。)

还有很多电视上播出的公益广告,如那则著名的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偷偷给儿子装个饺子,说“我儿子最爱吃这个”。这个广告其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句台词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他忘记了一切,却从来没忘记爱你。这和孔子说的“三年免于父母之怀”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爱”是“孝”的基础。

第三类,完全不适用的内容。

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果断抛弃就好。如“乡党第十”部分,很多都不再适用了,直接抛弃就好。

最后,强调一个误读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引经据典,却不是原文的意思。如我们经常引用的“父母在,不远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人在必要的时候也是要出游的,只是出游要告诉父母去哪。这和今天是一样的,我们出门告诉父母去哪里,免得他们担心。人类的情感经常是相通的。我们经常误读孔子,还说是“子曰”,如同现在流行的“鲁迅说”,如果孔子看到,可能也会说“我没说过”。

(二)     关于孔子

1 孔子的真性情。

如果时间能穿越回去,我想我会喜欢上孔子这个人。因为,

他和我们并没有距离。

孔子也会在背后说人坏话。孔子弟子宰我不同意孔子的守丧三年的观点,孔子说,父母去逝,你吃好的,穿好的,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那你就去做吧。宰我刚走,孔子气的就忍不住骂,这个小人!

孔子还毒舌。有一次,孔子说,我的道理行不通,我就乘个小船出海,带着子路。子路听了很高兴,老师谁都不带,就带我,说明我很重要。然后,孔子又加了一句:子路除了勇敢什么都没有,不带着他怎么办呢?

孔子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去见声名不大好的女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害得孔子跺着脚赌咒发誓:我要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让老天爷劈死我吧!

这样的一个真性情的孔子,让我觉得可爱。

2 孔子的保守与进步。

孔子思想有保守的一面,在理念上,他崇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有他进步的一面,那就是重新定义了“君子”。周礼的“君子”是以血统划分的,出身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孔子定义的“君子”则包含了品德高洁的人,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让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孔子思想的进步性。

在一个奉行丛林法则的时代,孔子的理念行不通,但这并不代表他的理念不好,恰恰相反,是他把朝代甩在了后面。

3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我们今天学习孔子,最重要的是学习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一件事,我们去做它,并是因为它能成功,而是因为它值得我们去做。有多少人宁愿卖房也要给身患绝症的至亲治病,是因为能治好吗?不是,只是因为它值得,做了我们才心安。

中国文化中有“精卫添海”、“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实强调的都是这样一种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本书

《丧家狗——我读〈论语〉》是李零老师对《论语》的解读

    他当年在北大开了《论语》这门课,书是他课堂教学的总结。因为这个缘故,书中内容比较口语化,但李零老师的研究是专业的,他依托自己考古、古文字、古文献的“三古”学术背景,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亲自考察了一遍孔子周游列国时走过的路。

回想当年,我坐在教室第一排,就在李零老师的讲桌前。他当时已过“耳顺”之年,学校规定是可以坐着上课的。我亲见他把老花镜、近视镜轮换着戴。他穿着格子衬衫,外套毛线马甲,衬衫的扣子从第一个一直系到最后一个。他偶尔站起来,在黑板上定下“货”与“虎”的金文写法,告诉我们,《论语》中的阳货,在《左传》中写作“阳虎”,他认为这两个人应该是一个人。

李零老师治学严谨,但上课语言风趣,为人和善。下课的时候,他被学生牵来牵去地拍照,他总说,你们让我站哪我就站哪。学生找他签名,他也有求必应。

我有他的书,但没有他签名,我也没有与他合过影。并不是我不尊重他,相反,我很敬佩他。我不喜欢做那些,只是因为,我想反射自己的光。

不管是秦晖、还是李零,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就像一个朋友问我的,“你会为秦晖的观点辩护吗?”我说,“我只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是我尊重他们的方式,因为我知道,他们最希望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在网课盛行的今天,我依然强调课堂教学、言传身教的重要。因为好的老师是一盏灯,他会点亮你,让你感受到他的温度。

在人生的漫漫长夜,这份温暖始终都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