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碎语

 木香草堂 2021-11-09

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会留意一些值得品味的话语,放在自己的摘录本或者文件夹中。偶尔翻开看看,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1.因为爱

你们知道我为何到这儿来吗?为何每天站在这儿吗?我来这儿,是出于爱。

我来这儿是出于爱——爱你们,认为你们应从学校得到比过去更多、更有人生价值的东西。

我来这儿是出于爱——爱教育,我乐于看到教育对你们起到的作用,教育为你们铺就的前途。

我来这儿是出于爱,因为我爱教学。

我爱我的工作——爱读书,爱和你们在一起,爱帮助你们学习。

当教师充满真情地向孩子们表达自己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时,我想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从中获得一分感受。现在我们常常说情感教育、德育苍白无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虚假。很多教师在教室里大叫大嚷,把嗓子都喊破了,但孩子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假冒的人,而不是教师真正的自己。能够和学生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老师,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孩子们能够真实地了解教师的世界、教师的喜怒哀乐、教师的生活。当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接纳教师,并且因此而喜欢上教师的课堂,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2.源于心灵

好的教学来自于心灵,源于内心深处对学科和学术的喜爱。一位拥有如此完整而诚实内心的教师,用任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能非常有效。

一个普通的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可能更多的不是学术上的差异,而是源于心灵的对学科的喜爱。普通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何时将教学内容推进到何种程度,怎样布置作业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教学?我究竟想要完成什么任务,为何它们是我想要完成的?我的个性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会对我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我能将这些与学生结合在一起吗?”当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是完整的心灵,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完整人格时,他就会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3.做出改变

对我来说,教学就是做出改变,寻找联系,然后付诸实践。对我自己和我所教的儿童和成人来说,教学就是要理解确立意图与实现意图之间的距离与旅程。如果你没有激情,没有自己要探究的问题,没有成长或改变的需要,你不会相信人类感觉与思考的强大能力。感觉、思考和行动是互相关联的。

一个朋友在博文中说,她基本上不吃面条。偶尔去吃一次面条,吃下去的往往都是其中的配菜,最终将绝大多数的面条留在碗里。是最近学校老师请她去面条,她才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居然还有如此好吃的红烧牛肉面条,不仅又去复习了一回,还将店里的其他品种的面条也吃了一遍。

朋友的这段描述,让我联想到教师的教学。饮食习惯从小养成之后,改变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从职初开始,经过一点时间的努力,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风格之后,要想加以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新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推进起来异常艰难的一个原因。个别的老师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参与到了改革的洪流之中,发现了其中的妙处,从而乐不思蜀,而更多的教师仍然愿意坚守自己的阵地,寸土不让。教师们常常抵制能带来变化的新见解、新思想,只是因为这些变化令人不安。但教师常常不去想,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每一届的学生在变化,课程的内容在变化,教学的手段在变化,教学的方式在更新,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吗?

教师需要变化,并不是说要放弃原来的做法,而应该是在保持原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恰当地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并让自己的教学始终充满活力。

4.教师团队

不管课堂多么富有诗情画意,优质教学不能仅靠教师来维持,优质教学需要一个真正的学习团体营造相互信任的空间。

如果每天我们通过相互帮助提高一点儿教学水平,那么日积月累就将更有能力为学生传授他们所需的基本社会技能与学术技能,培养他们成为有才干、有爱心和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也会因此变得更为强大。

每一个教师,不管有多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在今天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育必定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够孩子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撑。

教师团队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之间的互相信任,核心是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发展项目予以支撑,基础在于学校合作文化氛围的创造。

5.教什么与怎样教

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现在发现学生常常不会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也不会解答旨在测量他们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试题。他们并不是没有解题的智力,而是因为我们急于求成,略去了培养思考能力的环节。完成的作业量等于学业成就,学校的课程表塞得满满的,很少有时间去深思熟虑和巩固学习,即去回味、思索、修正、商榷、辩论、探索、怀疑、观察、建立联系。倾听学生的时间——优质教学的关键部分——现在少得可怜。

为什么现在课程,学生学习了之后不会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所教的知识内容都是对实际问题的简化模型,和实际的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学生要想将所学的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需要首先对模型进行实际化的转化,这样的事情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不教,缺少了这个环节,学生当然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在学,要给学生学的时空,让孩子们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困惑,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惑,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要在倾听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并给孩子搭建通向成功的阶梯。但现在的教学常常以教为主,以来不及教为由,满堂灌,不给孩子们自学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学习,如何达到真正掌握?就比如爬山,一种方式是从山底一步步地爬上去,另一种方式是坐着缆车上去,后一种方式当然快捷,但人的体验又有多少呢?学习缺少了体验,还有乐趣吗?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意蕴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