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训总结

 刘相春1967 2021-11-09

2018719日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90学时高级研训班”课程。十余天的培训,正值炎夏,煎熬是难免的,然而收获也是满满的,也算不虚此行。

整个的培训过程,我也算是个“好学生”——从未缺席每一堂课,记了大量的笔记。虽然中间偶有“溜号”,亦属人之常情,瑕不掩瑜吧。

首先对本次培训的管理点个赞。根据以往的经验,类似的培训主办方不是十分重视,参与者亦不是十分重视,往往流于虎头蛇尾,甚而沦落为变相的旅游。然而本次培训就与以往大不相同。培训之前,主办方就营造了你浓浓的严肃的气氛,两条短信,发至每一个受训者的手机之上,明确告知,本次培训将严格按照浙江省教师培训质量监控规章,每半天上课前5分钟签到,质量监控专家将随时到现场对培训进行检查。这样的气氛营造,首先就给每一位受训者敲了一个警钟,使每一位受训者在思想上都对本次培训给予了比较高程度的重视。

实际的操作中,培训方也是说到做到的。班主任盛老师虽然是个年轻的老师,但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却是一丝不苟的,尽管她所面对的,都是无论在年龄还是在资历方面都要比她高好多的高级教师。尤其是签到,她能够大胆地拒绝部分老师要求代签的意图,即便是培训者本人在场,也不得代签。这一点,起初部分培训老师是心生反感的,然而,时间久了,还是在内心深处生出许多的赞佩之情的。可以说,正是盛老师的严格,才保证了本次培训的出席率。这一点,对于辛辛苦苦在台上布道的专家们,是一个告慰;对于本次活动的培训效果,也是一个保证。

其次,对本次活动的安排也要点个赞。一、活动的安排比较周到,也比较人性化。活动之前,主办方详尽地告知了每一位受训者报到的时间、地点,报到时建议乘坐的交通工具,报到地点附近显著的地标之类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培训者快捷地到达培训点以准时参加培训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二、培训期正值三伏天,主办方体贴地把活动都安排在海纳宾馆内:住在五六七楼,食在一楼,学在二楼。虽然视野似乎有些狭窄,但免除了烈日的炙烤,路途的跋涉,倒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感觉。三、报到时,主办方为本次活动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既传递了信息,也交流了思想,不能不说主办方的良苦用心。四、劳逸结合。本次活动除安排了密集的课程以外,还安排了类似博物馆参观之类的外出活动,印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理念。也使沉浸在紧张培训中的老师们也有了一个休整的机会。五、本次活动的课程安排还是煞费苦心的。主办方既邀请了省内名声显赫的专家,像胡勤(可惜因为事务繁忙而没有到场)、莫银火、黄华伟等等,也邀请了大量来自一线的教师,像季丰、王静、王科威、周秋敏等等,也邀请了大学的教师,像高玉平、黄灵庚等等。这样的多层次的教学专家,无疑开阔了每一位受训者的视野,也给每一位受训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空间。毕竟,兼收并蓄,才能厚积薄发吧。

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留意了本次活动给我们授课的各位专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令我有些汗颜的结论:绝大多数的专家他们的年龄居然比我小,甚至小上许多——说实话,这真的令我汗颜。于是生出很多的情愫:有羡慕——这些比我年轻许多的专家,他们或在理论或在实践上竟然做出了如此之高的成就,实在令人感佩,令人羡慕;有自责——对比自我,自惭形秽,年纪一把,成果寥寥,悔不当初;有释然——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毕竟自己已进知天命之年,毕竟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

俗话说:人比人,得活着;货比货,得留着。一句话:人生在世,需不自满,要不自暴自弃,得不卑不亢——人,得为自己活着。

来培训之前自己还是满怀顾虑的。毕竟要在金华呆这么久,毕竟在金华举目无亲,日子可怎么过啊?也算吉人自有天相,19号那天报到的时候,我只顾低着头找报销用的税号,却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抬起头时,一个熟悉的脸孔映入眼帘,竟然果真是永强的老张。瞬间的激动感幸福感一起涌来,让我有些眩晕。这个永强的老张我们也算是老相识了,十几年前我们在同一个研修班互为同学,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同改过高考卷,一同参加过多次的培训,每次,都是同吃同住同学习。在金华,居然邂逅我的中国好基友,这日子就好过多了。人生四大乐事,遇上一件,就是幸福的事情。

中间还有立国兄弟爷俩前来金华看望我,两个晚上,一同谈天扯地,倒有相见恨晚之意。立国的儿子下半年就要高二了,是嘉兴一中的高材生。这次随父前来金华,有些问题需要请教,我和老张自然不敢怠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只是愧于才疏学浅,但愿能在大侄子的求学路上助力一二,我等当不胜荣幸之至。

十余日的金华之行,走入了倒计时。回首这几日,想想自己并没有虚度,想想明天即将踏上返程,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