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义之仆: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甘为义女

 诗画品红楼 2021-11-09

诗画品红楼——"诗"、"画"、"品"相结合,诗情画意,图文并茂,古韵今声,一种全新的品红方式。二、四 晚上20点发布两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蝶恋花·烈仆瑞珠

孙可华

贾府香风迷万众。

雨后娇红,落土何人恸。

可笑世间时捉弄,

潇潇洒洒浮云涌。

幻幻红楼多醉梦。

假假真真,影动惊青冢。

忠烈丫头情侍奉,

追随冥界还恩宠。

清平乐·义仆宝珠

孙可华

悲嚎阵阵,

义女人前慎。

任孝扶灵行本分,

铁槛孤灯守训。

宝珠独宿哀愁,

贾珍泪面无忧。

兼美太虚回目,

可怜风月荒丘。

 瑞珠与宝珠是秦可卿身边的两个贴身丫鬟,是《红楼梦》中两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曹公对她们着墨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主子秦可卿去世后,瑞珠触柱而亡,而宝珠见可卿未有子女甘做她的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

《红楼梦》(庚辰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勘校)第十三回中是这样讲述的:“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死了她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叹。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登仙阁。小丫鬟名唤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

这一段中对瑞珠、宝珠的人生选择曹公只用了33个字。

曹公将秦可卿身边的两个小丫鬟,一出场就送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一个悲壮,一个悲凄。从而荡起了“红学界”激浪滔天文学批评中的一朵不大不小的浪花。

两个小丫鬟为何选择了这样的人生之路?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甘当义女,与秦可卿与公公贾珍的奸情有关。

《红楼梦》第五回写道:“后画着一座高楼,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还有脂砚斋的评论以及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注释中提到原回目为“秦可卿婬丧天香楼”,这都让人猜疑秦可卿是上吊而亡,而非小说中所说的久病而去。

《红楼梦》第七回,秦可卿在王熙凤同宝玉来府里玩时都好好的,还送她出去,结果遇上焦大骂了个“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后,就病倒了;张太医来看病时,说她是思虑太过,其实就是心病,无非就是她与公公那点事被很多人知晓了。

秦可卿死了,贾珍哭得跟个泪人似的,还用了上好的棺木入殓,这都是有违常情的。这些文字的描述如狂风推浪,让人遐想。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以及瑞珠和宝珠的故事交代很完整:贾珍和秦可卿在天香楼偷情,被回去拿衣服再折转身来的瑞珠撞见,本来瑞珠是没被发现的,结果却因为转身的时候碰翻了花瓶,被贾珍发现。

贾珍头上插着秦可卿的发簪,因为被瑞珠撞破奸情,慌乱中忘记拔下来,结果带回了家,被自己的妻子尤氏发现。尤氏差人去请宝珠来认,宝珠一下子就认出了是秦可卿的,却不知道尤氏问这个干什么。

秦可卿知道自己与公公的奸情被丫鬟知道了,也被婆婆知道了,心里自然是不得安宁,本来又是好强的人,现在怎么好意思在众人眼里存在,于是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瑞珠见主子死了,而贾珍又对自己恨之入骨,所以选择了触柱而亡;而宝珠在听了瑞珠的话之后,惊骇于这惊天的秘密,也不想引火烧身,干脆做了可卿的义女,为其戴孝守灵,避免无妄之灾。

由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瑞珠、宝珠是“天香楼事件”的目睹者和知情者,触柱而亡和甘做义女都不是自愿的,是在那种情势之下,被逼无奈的选择。

余不认同上述观念,不认为秦可卿是一位乱伦的“淫妇”,也不认为瑞珠、宝珠是“天香楼事件”的目睹者和知情者。余认为,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并没有奸情,但本文不宜扩展细论,余将另文作评。

余认为瑞珠撞柱身亡、宝珠甘做义女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两个丫鬟仅是为报主恩,二是秦可卿的人品极佳。下面具体叙说缘由。

首先来解两个丫鬟选择人生出路之谜:从书中可以知道她们的年龄都不大,同时也能看出,两个丫鬟“事件”之后,没有其他人在物质上获利,也就是说无人真正关心她俩是死还是活,由此可知她俩的出身是无根的浮萍,她们的好坏无人追究。既然无人追究,她们两人在秦可卿死后人生之路的选择,看似不合理却在情理之中。

从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体会中得出,在艰难的生活中谁对我好,我会记其一辈子并为其涉险也在所不辞,这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思想的建立。余是生活在新社会并受新的教育,自认为见识与思想都会比瑞珠、宝珠那个时期的社会与环境要好要高。两个丫鬟当时所受的教育,纯粹就是环境的影响。

两个丫鬟不同的人生选择,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即秦可卿的人品极佳。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道:“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苦者。”从中可以看出,秦可卿不是一名“苛妇”,而是一位对任何人皆抱有善意的晚辈及主子。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她对自己身边的这两位贴身小丫鬟更是爱惜尤佳。

还有一佐证,即第五回写道:“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鸟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从贾母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秦可卿情操品行的“兼美”也并非虚名。

秦可卿对两个丫鬟的关爱是有感情基础的。因为秦可卿并非是其父的亲生,而是孤儿院抱来的养女,所以其同情心尤甚。这两个小丫鬟也可能与秦可卿同样是出自“孤儿院”的无根浮萍,同命相怜,因此,她会像姐姐、像母亲一样疼爱她们。在两个从小没有得到过温暖的丫鬟眼中,秦可卿就是她们天、她们的阳光,她们能够为秦可卿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这样一位兼有“宝黛”之美色,在贾母心目中“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的不幸离世,对瑞珠、宝珠两个苦命丫头来讲,心中就是坍塌了一座能为之遮风挡雨的窝棚,在宁府里,再也没有人会像秦可卿那样关爱她们,替她们遮风避雨。她们两人对生活失落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这,可以看出秦可卿的为人,深深地影响着两个丫鬟的人生。

余认为,两个丫鬟的思想没有那么复杂,有的是更加保守、更加认死理。她们的前途就是主子的恩宠,如果没有了主子,随着主子的夭亡,她们的前途也就随之破灭了。这就是她们的哀莫大于心死。

余由此得出结论:性格刚烈的瑞珠,痛定思痛之后,决然“触柱而亡”,随主而去。而岁数尚小,性情懦弱的宝珠,“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以报主恩,这也都顺理成章。

红学界对秦可卿、瑞珠、宝珠之所以有众多不同的争论,这主要源于曹公对秦可卿的判词和焦大的大骂,以及秦可卿死后其公公贾珍倾情的热、贾蓉的冷漠表现。余认为这正是曹公真真假假、虚虚幻幻高明的艺术表现之处。

瑞珠、宝珠这两个丫鬟的命运,可以看作是曹公在秦可卿这幅画中的留白。这如同红学界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让不同学识、不同角度的看客有着充分的想象空间,去任意发挥自己的解析能力,找到自己最满意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