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谦慎: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书

 止观观止 2021-11-09
白谦慎: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书

《谈美书简》,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79

《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英]巴克森德尔著,曹意强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15th century Italy,Michael Baxanda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友人约我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书。搜索枯肠,居然想不出有什么书曾经对我有过特别重大的影响。从1978年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大学里学习或工作,天天读书。如今只能说,读过的书和文章对我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这也就应验了“开卷有益”这句老话。我现在的工作是研究中国艺术史,今天我写书和论文能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总有个由来。于是,我开始回顾这些年来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地走来的,哪些书、哪种类型的书可能对我产生过影响(记得起来的影响)。

1978年上大学后,很快就赶上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和美学热。当时我是北大国政系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因喜爱练书法,对相关的美学理论有兴趣,就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以后我能从政治学转向艺术史,除了从少年时代就喜欢书法这个原因外,和当时的美学热有关。我学艺术史后,研究的都是历史上很具体的艺术现象,我写书和文章,极少引用什么理论,但实际上我对理论一直有兴趣。我曾写过一本小书《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这本书看起来像是在讲故事,但是全书有些比较大的理论关怀。我想我对理论的兴趣是在20世纪80年代养成的。

1986年到1990年,我在美国罗格斯大学政治学系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在罗格斯大学上的课中,有一门计量政治学方法的课至今印象甚深。那门课用的教科书也不是什么名著,书名早忘了,不过问题不大,类似的教科书很多,大同小异。美国政治生活中,计量分析的方法用得很多,从各级政府领导人选举中的民意调查,到百姓对某一事件的态度的分析,常采用这个方法。在分析中,从基本假设的提出、影响变数的罗列,到逻辑的推理,都有比较严密的程序和方法。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人文学科的思路。而在目前我从事的艺术史领域中,不合逻辑的想象和类比甚多。有意思的是,艺术史的读者好像也不太在乎。可真要遇到个挑剔的批评者,一些艺术史学者也就只能闪烁其辞了。我至今对艺术史中的种种不讲逻辑的论述不太习惯,大概就是那门课、那本教科书对我有了影响。

1990年,我中断了政治学的研究,转学艺术史,如今以艺术史的研究和教学为业。有两本书我认真读过也常向人推荐,它们是巴克森德尔的《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Patterns of Intention: On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Pictures)、《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和经验》(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前者有中译本。巴克森德尔是一位既有想象力又很慎重的艺术史家,他在Patterns of Intention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一个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可能性,他的方法实际上很像上面提到的计量分析的方法:列举种种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中找出最有可能决定一个作品完成的那些因素,而不是“一意孤行”,为自圆其说而置其他的可能性于不顾。所以,我也喜欢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表现出来的慎重,因为他告诉读者,哪些是推测,哪些是可能,哪些是可能性比较大的可能,以及为什么。这样慎重的态度在艺术史界是不多的。

回顾近30年的读书生涯,好像从来没有过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经历。书读得慢,看法形成得慢,看法形成后,转变得也慢。来得慢,去得也慢。写作既不快,也不多。大概是性格使然,因为也没有哪本书教我这样做过。虽说开卷有益,但影响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见得是书。

(2007.3.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