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俊 | 看戊己桥 探访古桥背后的故事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11-10

胡陈看戊己桥  探寻古桥背后的故事 

文/陆俊

宁海戊己桥,我来了。

一座等了你170多年的古桥,母亲在盼望游子归来。

一座粉红色石条铺面、充满浪漫爱情的古桥,恋人在月下窃窃私语。

一座谱写城市前进的音符,充满酒的醇香、极具灵气的古桥,是缑城的一座座古桥的代表作之一,是历史的象征,镌刻了一座城市的记忆,承接了一代代缑城人生息的脚步。

发源于海拔800余米大丹山和茅芦岗的中堡溪。每到雨季,溪水汹涌奔腾,汇入胡陈港,流向三门湾。象山泗洲头经胡陈,可达宁海,但要走一长段山路,中堡溪就横亘于弯延曲折山中,宁静而悠闲的岁月就被川流不息的溪流冲断,如遇暴雨季、大水汛潮,在惊涛骇浪中,两岸村民只能隔着130多米宽的水面相望,一叶扁舟横渡则惊险万状,台风天则海鸥不渡。

在清朝道光年间,乡贤张坤元等登高一呼,中堡溪沿线,原东仓乡和胡陈乡两片,共有48个村民捐款、集资建桥,演绎了真实版的“精卫填海”的故事,建成了浙东第一长跨海大桥一一戊己桥。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公元1848年),成于道光己酉年(公元1849年),各取起讫旧式纪年中的第一字作桥名,因名“戊己”。

戊己桥的出名在于令人咋舌的石板桥,其长度达137.5米。远远望去,桥面由三块粉红色条石并排合成,石条长约3米、宽约0.5米、厚约0.3米。薄薄桥身好似纤细的少女轻缀河上,一条直线连通了东西两座青山。石条组成桥墩,一个桥墩由三竖一横一斜拄的条石组成,共48个村集资,48个桥孔连成整个桥体,因为修建公路被埋了一孔,尚存47孔。

初见戊己桥,便惊叹其坚实的桥墩和非凡气度。胡陈港的海涛和中堡溪的急流,时时威胁桥墩的安全。每到雨季,溪水汹涌奔腾,汇入胡陈港,流向三门湾。三门湾的海潮又昼夜出入于桥下,桥墩上有海水冲刷形成的严重海蚀痕,有的已千疮百孔,像密集的蜂穴,这是海的无奈的呐喊。海潮可以使海涂基础松软,让石柱墩在海涂地质上很难固定,但海潮冲不跨缑城人在这里建桥的坚强意志,最凶猛的海潮每一次的冲击都以丢盔弃甲告退。每遇暴雨,洪水如猛兽一般横冲直撞,摧枯拉朽地冲过桥孔,在奔流大海的那一刻,它不得不佩服缑城石匠的智慧。缑城石匠建桥多数以随处可见的乱石建石拱桥,据1991年《宁海县交通志》记载古桥有512座,现存的主要古桥有120余座,而戊己桥这样的石粱横跨大海,独一无二。


如以乱石在海涂建桥墩,巨大的吃水面必增加桥墩的阻力,山洪暴发损毁也就在刹那间。桥迎水一方的桥墩凿成圆棱形,以减少水的阻力,同时在背水一方增加了数十条 “拄脚”,也就是将条石的一端深入桥基,另一端成斜角支撑上方桥墩,不至于冲垮桥墩。石条凿成圆棱形为墩,又以“拄脚”扶助,设计看似简单,其实匠心独运,堪称 “鬼斧神工”。桥面长条石互相榫接,当年还凿有孔洞设置竹木扶栏,构思和工艺当时堪称一流。戊己桥百年经历无数次洪水漫正桥面,至今屹立不倒。


由于年代长久,使用的人多,桥面被磨得很光滑,至今仍是力洋和西张村通向桥南车家村的捷径,行走在桥上的脚步声清脆而悠远,回荡在青山绿野之中。往昔,一座桥,一付“脚担”,一艘艘帆船,缑城人开拓出了海上丝绸之路。他挑着两只竹萝框,一头是一坛老酒,一头是黄鱼、白鹅,满心欢喜到桥那头求婚去,几分钟就过了纤细悠长的石桥,溪水洋溢着对爱情的向往。桥那一边姑娘已眺望许久,迫不及待地迎上来,欢声笑语中迎回家去,全然不顾那些踩着有节奏的步伐、满载而归的贩夫,更不管牛过羊咩,眼中只有情郎。

戊己桥,我来了。

在春天,胡陈十里桃林红胜火,十里红妆圆女儿梦。城市里去乡下休闲的人们也可开车来玩,一路山高水远,惊险多多,风景美不胜收,偶有村庄路过,幽静、安静、干净、赏心悦目。

在秋冬,去胡陈港水库野钓鱼者,咸淡交汇的水中鲤鱼、鲫鱼、鲈鱼都非常丰富、个头大、味道鲜少泥桨气,有人曾钓上1.5米长的大鲈鱼。天下大雪,大海不会封冻,你抛线垂钓,那种独钓寒江雪的感觉由然而生。

在夏天,看佳人撑一把花伞,从石桥上从容走过,长裙飘飘,衣衫袅袅,倩影在桥下荡漾……

你来了吗?戊己桥有太多的无人知道的故事,等着你一起来演绎,一起度过春夏秋冬,她在哪儿已等你100多年!

陆俊,笔名俊歌。1962年出生,象山人。父母曾在宁海象山二县合并期间,在宁海城关工作,一个热爱家乡的象山人,也热爱关注宁海。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