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访金螺村(十二)‖ 刘日楷的诗

 泷西山人 2021-11-10

十二、刘日楷的诗

宋德云

金螺村

刘日楷的诗,都收录入他的《蔗境轩集》。蔗境轩应该是刘日楷的书斋名。蔗境,是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笺疏》: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译文:

顾恺之吃甘蔗,先吃蔗尾。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可以渐至佳境。”

刘日楷以“蔗境”这个典故命名其书斋,是希望学问渐入佳境。而以书斋命名诗集,是当时诗人的一种习惯。

《蔗境轩集》今已失存。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七·艺文志(二)》收录了刘日楷诗5首,分别为《春晚感兴》《夜坐与日菼弟同赋》《闰七月避乱山家感赋》(三首)。在这5首诗中,最有价值的当是《闰七月避乱山家感赋》(三首)。这三首诗具体记述了官府为抵御红巾军之乱,到各村拉壮丁的情况,表达了刘日楷对官军抵抗不力的不满、对家乡的怀念、对山野景色的赞美。

 

笳鼓声喧远近惊,

仓皇鹤唳起心兵。

几家骨肉怜漂泊,

满地干戈寄死生。

拯溺有心天莫恤,

弭灾无术世难平。

军符到处抽丁急,

保甲连村尽出城。

 

锦帆出没据通津,

黄犬书回暗怆神。

讨罪未伸《司马法》,

望风竟靡属车尘。

野无青草催科急,

菊有黄花入梦频。

料想故园秋色好,

浊醪犹得过比邻。

 

松涛谡谡作秋声,

疑入桃源画里行。

地僻别开新世界,

山深犹似旧承平。

及时雨过秧添绿,

荷笠人归鹊噪晴。

那得时清来买犊,

鹿门偕隐负躬耕。

刘日楷以“蔗境”这个典故命名

其书斋,是希望学问渐入佳境

诗歌的大意是:

 

军乐声响起,惊吓了远近的人们,风声鹤唳,人们慌慌张张,仿佛空气也弥漫着杀气。可怜多少家庭骨肉分离,漂泊异乡,生命完全交付给了遍地的战火。人们希望有人解救危难,但老天不同情我们,没有办法消除灾害,时势就难以太平。保长、甲头在城里接受任务后,全部都赶紧出城,手里拿着军符,十万火急地到所负责的村子里去抽壮丁。

 

装饰华丽的船来来往往,停泊在四通八达的码头,信使送来回信,看后令人伤心。官兵没能在《司马法》的指导下进行剿匪,望见土匪兵车扬起的尘埃竟然投降了。山里旱灾严重,连青草都干枯了,官府催收租税又急,这种情况更令我想家,频频梦到在螺溪村家里种植的秋菊开出了黄色的花朵。我想,家乡秋日的景色一定很美,我要拿着浊酒到邻居探望大家。

 

松涛谡谡,秋天里自的然界声音是那么悦耳动听,我仿佛进入到风景如画的桃花源里行走。这里边远偏僻,展现出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大山深处,还好像从前那样太平。一场及时雨之后,田里的秧苗增加了几许鲜绿,晴朗的天气中,戴着竹帽的农夫收工回家,喜鹊叫个不停。怎么才能实现太平呢?我要卖掉武器买回耕牛,像庞公那样与妻子隐居鹿门山,亲自耕种。

咸丰四年(甲寅年,1854)农历七月,陈瀚洸以红巾军首领率部从肇庆溯江而上,经南江窜到连滩,伺机攻打罗定州。都成红巾军首领何诚端(外号瓦荷包)听说陈瀚洸占据了连滩,于七月二十二日率领数千名红巾军围攻西宁城,知县徐令良梅与守府徐兆麟率太平都和十三、四都各乡的团练一万多人拒敌。陈瀚洸正欲进攻罗定。已卸任都司的穆夜潭在罗定无兵可用,东西两县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单枪匹马到高凉州(治址在今高州长坡镇一带)借了200名官兵,连夜赶回罗定。扬言大兵将到,直捣陈瀚洸巢穴,四面八方的团练随之响应,一战即杀敌3600人,俘虏900多人,陈瀚洸也被俘。陈瀚洸被打败后,在广西红巾军的影响下,西宁动乱此起彼落,从甲寅年七月底到十一月上旬,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西宁共受到邻近的两广红巾军攻击10多次。

红巾军起义

十一月初四,广西苍梧县属下的长行乡、吉阳乡、冠盖乡、须罗乡、平罗乡等地的红巾军联合岑溪、容县各地的红巾军共5000多人,前来围攻十四都桂河一带,十四都桂河不幸被攻陷。包括刘日楷在内的金螺村刘氏,几乎全部躲避到其他地方去。

自从桂河被攻陷,占据桂河的红巾军多次与都城、修泰等地的红巾军联合作,每天攻打西宁的乡村,各个乡村一片狼藉,西宁城不也得不实行戒严。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知县徐良梅向罗定州知州郭汝诚紧急请求支援。

十一月十四日,郭汝诚知州亲自率领6000名官兵、乡勇赶到西宁,驻扎在西宁城里。十七日,几千名七堡团练协同郭汝诚知州率领的6000名官兵、乡勇,对桂河发起进攻。郭汝诚知州的官兵、乡勇在东面,七堡团练在西面,两面夹击,占据桂河的红巾军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抵抗,随即溃败,是日申时(15时至17时),失陷了11天的桂河宣告收复。官军共杀死红巾军20多人,追击俘虏10多人,全部押解到西宁城。郭汝诚知州在县署亲自升堂审理,一律处以极刑。

从咸丰四年(甲寅年,1854年)农历七月到是年底,西宁经历了最为血腥的动乱,但今存西宁诗人反映甲寅之乱的诗作极少,刘日楷这三首诗是很有历史价值的。

清新自然是刘日楷这三首诗歌的特点。首先是语言明白晓畅,不务雕饰。特别是第三首诗,除了末句用典外,其余直白如口语。其次是锤词炼句不留痕迹。如野无青草催科急,菊有黄花入梦频。”“及时雨过秧添绿,荷笠人归鹊噪晴。”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