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朝古都洛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帝王选择在洛阳建都?

 世界历史网 2021-11-10

众所周知,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那么大家有没有疑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帝王选择在洛阳建都?

首先要说的是洛阳的天险。

洛阳地形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着黄河,相当于有了天然的屏障,可以抵御外来的侵略。

古代不比今天,动辄高新科技武器,那时候冷兵器居多,洛阳据险可守,自然是统治者们的最爱!

但是洛阳的地形也有其弊端,就是不够封闭,像外方山和嵩山之间就有通道可进入,北面的邙山山势也很平缓,虽然有黄河作为天险,但黄河在这一河段的水势较为平缓。

因此,从地形上说,建都洛阳,统治者也并不能做到完全的放心。

这就要提到洛阳的古都兄弟,西安。与洛阳想比,西安的地形更为封闭,面积也更大。

历代统治者皆是天之骄子,他们当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可以看到,历史上,被建都最多的地方也就是洛阳和西安。

这两个城市的地形非常相像,又有轻微的差别,距离也不远,因此很多统治者聪明地采取了一种策略——陪都。

将都城建在洛阳,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重心,洛阳不封闭的环境刚好可以满足运粮的需求,虽然天险可破,但仍有西安保底,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另外,就古代国家疆域的发展范围来说,洛阳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地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归一”的思想,在认知范围内最中心的地方建都,也取成长治久安、一统四方之意。

总的来说,洛阳能成为十三朝古都,离不开自身地形及地理位置的优势,也离不开兄弟城市西安的鼎力相助。

夏王太康曾将斟鄩部赶走将都城迁到了洛阳,我们知道夏朝政权最初的都城是在阳城,伴随着国家局势的变化,它的都城也在晋南豫西变化。夏都斟鄩标着着洛阳作为都城的开始。

商朝推翻夏朝统治后,都城也定在了洛阳,那时叫西亳,位置是洛阳偃师尸乡沟。建于洛河北岸的西亳有大城和小城之说。

西周建立后,除了镐京作为都城外,周公还在洛阳建立成周城。在周人看来,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建立成周城的目的在于管理东部的广大地区。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成周”改为了“王城”。

到了汉代,河南县城则是在原来周王城的基础上建立的。到底周朝的洛阳有多大呢?《逸周书》中这样描述: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正是因为洛阳的地理位置重要,让统治者有一种居天下之中的感觉,统治者都想把都城选在了洛阳。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虽然被选为都城,但洛阳也同样建有大量宫殿建筑、武库,以此作为监视全国的重要哨点,洛阳此刻不失一个大都会的地位。

东汉刘秀在此定都洛阳后,看到长安的破败境况对洛阳成周城进行再扩建,此刻洛阳继承长安建筑规制,也对后来的邺城有参考作用。

曹魏篡夺汉代国祚后依然把都城选在洛阳,汉代故址上建造园林芳林园。西晋也对前朝的建筑加以改建新建外,便因遭遇永嘉之乱而再度破败。

北魏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实现了洛阳的再度重建,其特点是宫城处在中轴线偏北位置,南门的铜驼街直通南门,御道周围则是官署区和社稷宗庙。此外以御道为中心建立端直的街道,街道两旁是方三百步的里。

隋唐洛阳没有沿革汉魏洛阳城,而是沿革在西周王城旧址上。洛水从城市中间流过,城墙达到南北约六七公里,东西宽约四五公里,建造规模要远胜于西周,达到洛阳都城历史的巅峰。可以说隋唐洛阳城奠定今天古都洛阳的基础。

唐朝自建立到武则天时期,洛阳城的规制是这样的:洛水把城市分为南北两块儿,南宽北窄略成方形。宫城在城西北隅,东宫则在宫城东南向。唐灭亡后,后梁、后晋、后唐都将都城定在洛阳,它也是后周、金朝、北宋的陪都。

宋元以后洛阳的地位下降,从国家都城变成了一座地方性城市,这种状况在宋金之后最为突出。近现代时洛阳成为了民国河洛道的首府,辖19个县。20世纪20年代后,民国时期洛阳还作为陪都直到新中国建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