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猩猩的世界看人类的语言&沟通

 翻来译去默磨语 2021-11-10





读日本,看世界

跟随翻译人,接近更原味

点击文后链接,获取原汁原文







▼编译按▼

      京都大学总长(也就是我们这边所说的校长)山极寿一教授长期从事灵长类和人类学研究,当他从大猩猩的世界回到人类世界再看人类的模样时,竟让他有了种“违和感”,在新作《想扔掉智能手机的孩子们》中,他谈到了大猩猩和人类的语言,也谈到了沟通,分享一下节选的部分内容。
       在看不见未来的时代,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如何接受自然的威胁和技术的进化?又要如何丰富多彩地活下去呢?


从大猩猩社会回到人类社会


长期在猴子和大猩猩的世界里生活后,再回到人类世界时,人类看起来就好像是不可思议的生物了,两脚走路的样子并不平稳,和泰然自若的大猩猩相比,少了那份沉稳,人与人之间的结交方式也不尽自然。

在卢旺达森林进行为期2年的调查时,因为每天只和大猩猩见面,几乎不和人类交往,回到日本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困惑,从成田机场搭上满员电车,人与人互相贴着身体却谁都不会对着谁打声招呼,且互不相视,那种情景让我的身体发出的反应是:“这可不妙啊”。

在大猩猩的世界里,不打声招呼就把身体相互贴在了一起是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当身体相互靠近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朋友关系,彼此的心情是已经相通的状态,在边上呆着就会有安心感。然而,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是在电车上还是在车站站台上,大家离得很近,却完全得不到安心感,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从大猩猩的世界回来后,以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类生活,就无法再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了,其中之一便是语言。当我意识到在大猩猩的世界里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自己竟然说不出语句来的时候,让我觉得,语言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或许只是一种拉长“面对面相处时间”的手段。

因为有语言,才得以保持着距离而连接在一起


动物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心合为一体,黑猩猩会发出“呼嚯呼嚯”这种远距离交流时使用的叫声,或者互相拥抱来分享兴奋之情。大猩猩在边上吃同样的东西,心情变得愉快的时候,就会用哼唱来取得与其他大猩猩的步调一致。大猩猩的肚子很大,很多时候他们休息时就把肚子贴在一起一动不动,其实这也是把心合为一体的方法。

那个时候,即使互相对视也会心平气和,窥视行为也是如此。但是,互相凝视最多也就几十秒,不会到一分钟,在此期间深入到对方的内心,自己和对方的心合二为一。邀请对方,仲裁争吵,让对方打消念头,这是控制对方并不让对方擅自进行行动的方法吧,大猩猩和黑猩就是这样进行体化形成相互关系的人类的话,在亲子之间婴儿哭泣的时候,母亲会试图做些什么,如一边看着婴儿的脸,一边摇摇婴儿的身体,此时儿也会一直盯着妈妈的脸,会因为有一种包起来安心感而停止哭泣。对人来说,脸和脸面对面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一体化,这样就可以传达不安、喜悦和快乐等情绪,能让人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连接着的”这样的感觉。

只是,人类除了亲子以外,能够达到这种一体化的,通常只限于恋人之间等较为特殊的关系。人类并没有形成像大猩猩和黑猩猩那样的一体化,而是选择了稍微分开一点来保持相互独立的道路,这样,在避免轻易一体化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保持一定距离来互相面对的状态。

如果只是交谈的话,就没有必要见面,但人还是会见面的。但是,面对面沉默着相互凝视的话,就会很不舒服,为了维持这种状态而诞生的,不就是语言吗?最初可能不是有意义的声音,但是,不久就变成了共享有意义的东西的交流工具,也可以说,人开始说话后,就能够保持着距离而相连了。

和动物相遇时,或是被接受,或是被拒绝。人之所以能保持着距离说话,就是因为语言能够保证不连上一方的状态。因为有共享信息这样的安心感,所以就能既不拒绝也不接受,在保持该半途状态的同时,人可以使用语言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可以建立“喜欢”、“讨厌”、“虽然不是两者,但都很珍贵”等各种社会关系。

人类得到与失去的东西


我们人类因为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语言才得以保持距离,同时又可以不使用身体,跨越时空和各种各样的人连接在一起。

语言是可携带的,因为没有重量,所以可以搬运到任何地方。通过使用语言,可以将过去发生的事情解释得像是发生在眼前一样,也可以将眼前发生的事情在其他的地方或者不是现在的时间进行再现,还可以将在自己没去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像自己已经去过了似的进行再现并传达,获得语言的人能创造出虚构的故事。

另一方面,没有语言的动物在那个场合则瞬间凭直觉对峙并解决,没有其他选项。人类本来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的,但是随着语言的力量变大,这样的能力就减退了。

比如,在当时忽略了,之后再考虑这样的情况下,语言就会有力量。那个时候那个人是这样说了,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虽然发出了这样的信息,但是在那个信息背后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说不定在谋划一些荒谬的事情吧等等,会执着于这些语汇吧。这些就是被语言形成的幻想、杜撰所侵越的证据,如果杜撰冲在前面的话,人类本来的能力就会颓废,会像动物一样通过真实的感情碰撞,瞬间找到某种解决办法,。

比起身体,人类更相信语言


如今人类世界的社会是完全无视借由身体进行交流这种形式的,人类会用语言来制定规则。例如,在保育园里老师会告诉孩子们“是睡觉的时间哦”、“排成一列!”,孩子们即便不困也会被要求睡觉,不想排队也要去排队。小学也是这样,“今天有早会,所以要排队”、“进了教室就入座”,因为有这样的由语言形成的规则,比起自己想做的事情,人首先得遵守这些规则。公司的规则、法律等,也都是由语言制定的规则。

大猩猩的话,如果不打招呼就靠近,在2米以内的话,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诶,有点奇怪啊!”。这个“2米”距离,只是把我感受到的东西翻译成语言,实际的距离根据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是,那个距离只要在那里就能知道,也会知道大猩猩在诉求些什么。“我周围有什么好玩东西啊”、“你想和我玩啊”、“你想坐在我旁边啊”,这些看到眼睛就能明白的,想要恶作剧的时候,眼睛会闪闪发光。看到大猩猩的行动和表情,我刹那间就理解,并判断要采取怎样的行动。就这样我所掌握的他们的“行动语法”,并不能只用语言就可以表达“因为做了这样的行动,就……”、“因为做出了这样的表情,就……”等。

但是,现在的人类社会遵守不变的规则成了日常生活。因为语言先行,所以比起身体感受到的东西,我们会更相信语言,因为规则不一致的时候不能马上调整,所以会产生不合理的情况。

语言酿成暴力


科学技术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一开始是好的一面会受到关注,但是一旦超越某个范围,消极的一面就会被强调。比如,炸药最初为了爆破人类之力不可及的东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不久之后就成了破坏社会的战争道具,其实,语言也一样。

语言在人类掌握的技术中可以说是属于最早、最大的东西,人类的认知能力根据语言的出现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的“认知革命”。语言曾经应该是被用于交涉以调整人们之间的纠纷,也被用于镇压集团间的暴力吧,所以人类能够使集团变大。

和炸药一样,一开始语言也带来了好的作用,但是不久这个语言开始被用于制造暴力,渐渐地对人类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随着语言的发展,文字也产生了。最初,在石头和树上写的文字开始写到纸上,不久就能够印刷出来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又产生了电传、传真,现在我们则通过互联网靠电子文字连接在了一起。

原本通过文字来理解,经常就会有疑问。见面聊天的话,不仅是说出来的语汇的含义,还能从对方脸上的表情、动作、声音中同时感受到其背后的意思或背景。

但是,文字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交流工具,并不是对话。因为写的人不在场,所以读者就可以随意解释。因为是以读者为中心,所以有时会产生误解,甚至会得出作者都想不到的结论,在再现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是理所当然的,无法避免。

真正的对话能靠社交媒体进行吗?


使用LINE等社交网络,像是在对话,但这只是使用符号的文字世界的延伸,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利用Line的人会马上回信,所以能建立和对话同样的信赖关系,但是这个逻辑在两层意义上有误解。

一是语言被抽象化了,即使和谁在说话,那也并未表达出所发生的事情的一切,只是把所发生的事情集约到语言这种抽象的象征上,然后再重现一下而已。实际上,仅仅靠语言,无从得知对方的情感。

还有一个便是文字化或者转换成非真实声音的东西时,在那里会再加上时间性要素。说话本来就是一种瞬间作业,把对话写成书面语时,如A先生“…”、B先生“…”所示,得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对方在说话的时候,人是一边听着对方的话,一边在想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但这个并不能用书面语表达出来。

文字虽然是根据对方的语言思考后的结果,但是与在那个瞬间在自己心中产生的感情是不同的,即使能够读取字里行间的意思,实际上和用声音来交换语汇还是不同的,会产生不一致。

被文字拽住的我们


我们去见人的时候,会考虑服装和打扮,根据对方的情况也会使用敬语,那时的紧张感会从身体里迸发出来。但是,如果只是用智能手机用文字交流语言时,礼仪和敬语都不必那么在意了,无需因对方而改变什么,如果对方是非特定多数的话,就更不需要什么架势准备了。

而且,对于那些从不认识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因为可以随意想象,所以实际见面的时候,可能会被文字信息所忽悠,这可能会成为交流的绊脚石,所以也会发生分歧,有时也会导致犯罪。语言原本起着缓冲材料的作用,现在却被文字所拽住,继而引发了行为。

如果见了面,对方说“杀了你!”的话,你可以回敬说“混蛋!”,也可以用扭打方式解决,杀人之类的行为不会马上付诸实现。但是,文字却可以让读者作出无限的想象,如果不认识对方,那就会更离谱了,可能会因为“要被杀了!”这样的恐惧而缩成一团。

创造出语言,发明了文字,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的世界进行语言交流,不也需要再看一下这样的语言的负的一面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