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给孩子们吧,我们就算了

 大宛文谈 2021-11-10

不要幸福感,要就要脚踏实地的幸福

最近几年,看到不少同龄中年人因病因灾撒手人寰,除了同情,也不免替亡者的解脱而感叹,早化身另一个世界,也许是提前脱离苦海。

身为中国人,有时一点也没有感到幸福,又因为我们太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幸福,所以我们会越发感到了对现状的不幸福,与努力奋斗的责任与压力。

十几年前,我听到淅川县九重乡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谈过一回与幸福有关的话题。老太太活了80多岁,她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到大南阳府去逛一逛,就会感觉很幸福。那语气,简直和白云大妈在对明天的畅想中,能够到大城市铁岭去旅游一样满足。所以,我觉得幸福大概是一种满足的感觉。如同一个人,别人早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而他假如一直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境地中,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再让肚子挨饿受亏,他大约应该感觉到幸福了吧?

因为幸福感和幸福是两个概念,这是常识。幸福感是感性描述,既然是感觉,也可能就会不免有错觉,而幸福是一个切实的肯定的描述。换句话说,幸福感有貌似幸福的意思。

既然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不满足才是向上进取的车轮。进取创新的南阳人,理应在貌似的幸福感中,蕴含着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更多更大的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钱钟书在《围城》中形容婚姻,说婚姻如同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合不合脚的话题就如同幸福与否,只有老百姓自己心底的感受能说明问题。那些走马观花的样式文章和满大街的随机走访,我不相信会蕴含多少热切民意的真实表达。当然,幸福感指数排行榜也还是有积极的意义存在,因为这样的排行榜代表着官员的政绩和一个地方的正面形象,消极的意义是人民群众也太容易满足了,几千年来生活在一隅盆地的人,有着历史文化名城与生俱来的盆地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无疑一直在膨胀着生为中国人的感觉。

   几千年来,中国只有两种变化是可感可触的,一是王朝更迭,而是季节变化。所谓五千年文化传统,帝王才是本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两种普遍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一种是,别人有权有钱有势,没有的人不免心生羡慕嫉妒恨,那当然毫无幸福感可言;另一种是,自己看不上或看不惯的人,居然和自己一样,住有豪宅行有跑车,自己吃鲍鱼山珍,人家也山珍鲍鱼,大家生活得一样幸福,这就会让人产生不适宜感。这种不适宜感,同样也就说不上幸福可言。宋人方岳诗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如果说,幸福有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还尚能让人相信的话,不幸福感,则更有可能,会作为一种人生常态而普遍存在。

任何社会。幸福感首先来源于个人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过去搞愚民教育,所有被洗脑的人,都按照预定的程式说话做事,现在进入了网络社会,一方面任你四海遨游,一方面又强加了条条框框。如果人民没有感觉到自己的社会管理者身份带来的自豪感,一定是被代表了的言不由衷的幸福感,那一定是一种苟且的幸福。如果国内找不到脚踏实地的幸福感,逃离与出走无疑是一种对更幸福的追逐。

未来和孩子,必须避免重蹈覆辙。我们生身在此,不幸福也就算了,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