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式项目管理原罪—还在追求“多快好省”?

 外滩商学院 2021-11-10

作者:钟理勇

(James Zhong)

外滩商学院智库成员,英国ACT教练式培训师,美国AACTP职业培认证培训管理/促动师,ISAGA国际模拟培训学会中国区代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猫心理签约作家。曾负责了多个大型企业战略落地行动学习项目,策划整个项目课程设计,作为引导师全程跟进,最终企业绩效达到超出预期的巨大成果。

——“你考PMP(项目管理)了吗?”

这几乎成了白领们聚会的常用问候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运用项目管理技术,PMP这个过去的冷门证书一下子成了众多白领眼中的“香馍馍”。这到底什么认证呢这么火热,先来给大家普及下项目管理的常识。

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因为项目管理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风靡全球。国际上许多人开始对项目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两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其一是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另外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MI对项目管理的定义是: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通过合理运用与整合特定项目所需的项目管理过程得以实现。

美式PMP v.s. 中式“多快好省”

中国的百度百科中项目管理的定义是: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注意,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而项目管理,也逐渐成为众所周知的管理技术,在中国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而要分析中美之间项目管理的差异,最经典的莫过于这四个字——“多快好省”

难道“多快好省”还不对?——确实如此,按照美国项目管理的思维,这是彻彻底底的大问题;不可能吧,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难道我们多年来一直提倡和表扬的都是错的吗?回想一下,每每我们看到新闻报道中的国内工程,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某某工程提前多久竣工,某某项目节约了预算多少钱,某某项目完全超出了客户预期,对于习惯了中国式项目管理思维的人来说,这样的新闻无疑是值得令人称赞的,可是对于这样的情况,美国人到底是如何理解的呢?

“项目经理,请问我们项目是否要比客户要求的做得更好?”

“不用,做多了就是“镀金”,项目不成功。”

“项目经理,请问我们项目是否要提前结束?”

“不用,按照项目进度正常施工,没经过变更请求并被批准,不得提前完工。”

“项目经理,我们项目有更便宜的原材料,要不要买?”

“不用,按照原计划采购。”

以上对话让我们有点难以理解,可这确实是美国式项目管理的“标准操作”。中国和美国项目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关于是否按照原计划执行,是否尊重预定流程,而当初提出“多快好省”这一概念的周恩来同志,其实早就认识到这样的提法并不科学,只可惜绝大多数人只看了表面,于是乎,“多快好省”竟成了所有中国式项目管理的标配;我们来看这样的坏处:

一、“多”与“好”不对,一切按计划进行

求多和求好导致了项目管理的范围不清。任何一个项目,确定了项目章程以后的重要一步就是根据相关方的需求定义范围,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到底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决定了整个项目最终成功的验收标准。如果项目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求多,求好,意味着项目目标是比预定的要做的更多,更好,因此也就在预定基础上提出更多新的要求,此时项目团队过于期望扩大项目范围,导致原定的主题目标未得到落实。举个例子说:如果桥梁建造施工过程中,施工团队过于注重桥面的装饰,而不是先把握桥梁主体结构安全,后果可想而知;

二、求“快”太危险

加快进度意味着比原定计划工期缩短,质量风险急剧增大。由于项目进度并未严格按照预定目标进行,而是过于强调面子工程,比如为了在某某节日前完工,导致项目团队不惜一切代价赶工,这其中引起的成本增加先不用说,过快施工造成的质量风险则大大增加。楼歪歪,桥垮垮的惨痛教训便是实例;

三、求“省”导致成本模糊

一味的追求节约成本,把省钱作为项目功绩,意味着做好的预算不能严格执行,转而寻求最低成本施工。这样首先造成的便是各种采购流程的不规范不透明,甚至给了很多质量伪劣材料绝好的机会。哪怕并未按照合同执行,也可以冠冕堂皇地打着”节约成本“的外衣,等到最后工程出了问题,找一切办法修改各种施工标准甚至各种虚假合同来掩饰。毕竟,项目的各相关方早就利益捆绑在了一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造成社会的资源损失,受损的到头来还是人民利益。

辩证看待“多快好省”

综上来说,“多快好省“看似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标志,在美国式项目管理思维看来,这是彻彻底底的项目职责不清和范围不清的典型。因为真真正正的”多快好省“是完全违背科学规律的,试问一下我们的各种项目,归根结底,求多的最后得到的更少,求快的最后全垮了等等等等,最终付出的是更大的代价,因为真正衡量一个项目的成功,需要的是长期的科学的标准,比如某个项目的成果是汽车零配件,设计寿命是10年,那么就刚好10年报废是最好,因为这才是完全符合设计标准的。

而一旦我们的社会推崇的并不是遵守规则,而且按照自己的规则来理解,到最后造成的只是彼此的不信任,这也就是中国产品的“不被信任“的根源,因为我们的生产思维不被认可,结果就是哪怕我们的高铁建设报价是别国一半,也不一定能抢下最终的订单,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否能按标准执行,这才是背后的核心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