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邻居姓郑,郑姓在我们村算大户(人口多)。附近村子谁家有大姑娘、小伙子未嫁娶,总会先托人打问郑家有没有相配的孩子。这倒不是因为郑家的孩子个个长得英俊、美丽,而是源于郑家的祖训和家风。 说起这事,得追溯到清朝。当时郑家的当家人叫郑稼昭,那年老家遭灾荒,他带着儿女逃荒到我们这边,看此处民风朴实,便在这里安了家。 郑稼昭有一手娴熟的裁剪手艺,看附近没有裁缝店,便干起了老本行。他手艺好,人又厚道,附近百姓嫁娶做衣服,都找他,没几年郑家便成了本地相对家景殷实的人家。 郑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郑云尚,女儿叫郑云燕。云燕心灵手巧,小小年纪就帮着爹给来做衣服的女人量体、裁衣。云尚小时候生病留下后遗症,脑子发育迟缓,说话、行为要比同龄人幼稚很多。 云尚十七岁时,郑稼昭四处托媒给他说亲,可人家一听他脑子有问题,再丑的姑娘都不愿意。后来媒人说了个王姓姑娘,这姑娘人乖巧,长得也端庄,就是因为家里有个病娘穷,要的聘礼多。 郑稼昭倾尽积蓄,以二两银子的聘礼聘了王家的女儿。这王氏聪明伶俐,结婚半年就把公爹的裁剪手艺学到了手。她勤快能干,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的井井有条。王氏孝顺公公,爱护小姑子,为人处世稳重。唯一让郑稼昭不省心的,就是儿子总跟媳妇吵架。为此,郑稼昭背后曾经偷偷训过儿子,郑云尚眨巴着眼睛说:“爹,这娘们老往她娘家偷东西!”“少胡说八道。”郑稼昭不相信。“别污蔑人,你媳妇不是那样的人。”儿子看老爹不相信,嘟嘟囔囔地说:“不信拉倒!等这娘们把咱们家捣鼓净了,你就信了。”“臭小子,尽胡咧咧。”郑稼昭踢了儿子一脚。 虽说不相信儿子的话,但自此以后,郑稼昭却特别的注意儿媳妇的行为。慢慢的,他还真的看出了毛病。 有一次,郑稼昭看到王氏收了做衣服的钱后,拿起放下,放下拿起,好像有什么心事。他就问媳妇是不是有什么事。王氏愣了一下,说:“爹,没事,没事。” 还有一次有位生意上的朋友来他们家,带了几斤点心,这东西平常人家一年吃不上几块,是稀罕物,郑稼昭便一个孩子分了两块。云尚、云燕接过点心就吃了,可王氏接过去,却偷偷藏进了口袋里,过了不长时间,王氏便寻了个理由出门,郑稼昭看她去的方向,正是王氏娘家的方向。想,这点心平常人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媳妇偷偷藏起来,孝顺身体不好的娘也在情理之中。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郑稼昭对媳妇的态度大跌。 那天,儿子跟媳妇又吵上了。这一次两人吵得特别厉害,王氏在房里大哭。郑稼昭坐不住了,站在门外骂儿子。云尚抱着个小包袱出来,“爹,你先别骂我,你看这娘们偷了啥!”他打开包袱,郑稼昭一看,里面除去一些吃食,还有一支金镯。 看到金镯郑稼昭脸色变了,这是当年他买给老伴的,老伴在世时一直戴着,老伴临终时留给了女儿。郑稼昭跟老伴是姑表做亲,也算是青梅竹马,感情很好,老伴去世后,他没续弦,一是怕孩子受屈,最重要的还是他一直忘不了老伴。 这金镯是对老伴的念想,王氏连这都偷,郑稼昭可真生气了。“媳妇,我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郑稼昭生气地说。“爹,这金镯真的不是我偷的,是云燕给我的。”王氏着急地辩解。 “骗谁呀?这金镯是我娘给我妹妹的,她能舍得给你?”云尚指着王氏说:“你就是个贼!我们郑家再穷不做贼,也不容贼在我们家!爹,这媳妇我不要了!”云尚说着就把王氏撵出了门。郑稼昭虽然觉得儿子这么做有点草率,可今天王氏触动了他的底线,便默认了儿子的做法,王氏哭着走了。 那天云燕不在家,回来听说哥把嫂子赶走了,急了,“爹,金镯是我给嫂子的!” 云燕告诉爹跟哥哥,金镯确实是她给王氏的。王氏的娘常年不断药,那二两聘金早就花光了,家里就她一个人,躺在床上连吃喝都没有。没办法,王氏就偷偷往娘家拿吃的。这两天,老娘病情加重,郎中说,再不赶紧治就没命了,王氏把自己仅有的银钗卖了,根本不够,她又不敢跟公爹和丈夫要,急得在房里抹泪。 云燕看到嫂子哭问怎么了,王氏便把母亲病重的事告诉了云燕。云燕一听就要去找爹要钱,王氏拦住她:“云燕,你别去。这几天我偷偷往娘家拿吃的,你哥哥就不高兴,我不想让公爹知道。”“那怎么办,我又没钱。哎,嫂子你等着,我有件值钱的东西,你先拿去当了救救急,等咱有钱再赎回来!”云燕把娘留给她的金镯给了嫂子。 “爹,嫂子家里就她一个孩子,娘生病她能不管?这事都怨哥,嫂子之前跟哥说过这事,哥说给了那么多聘礼还要钱,这不是卖闺女么?”云燕狠狠推了云尚一把,接着说:“爹,我这是有个哥哥,若只有我一个孩子,你老了,我能丢下你不管?将心比心,哥这话说的不地道。”“她娘又不是咱娘,不管!”郑云尚斜了眼妹妹说。 “你这个熊孩子!高堂在上不分你我,公爹是爹,丈母娘也是娘!”郑稼昭狠狠给了儿子一巴掌。“你嫂子也真是的,要直接说,哪有后面这事?”“嫂子一直为聘礼要的多抬不起头来,哪敢再提钱啊?”云燕说完,突然急咧咧地说:“坏了,嫂子爱面子,本来没钱给娘看病就快愁死了,这回哥又把她撵回娘家,她不会寻短见吧?” “死小子,还不快把你媳妇追回来!”郑稼昭在儿子屁股上狠狠踢了几脚。回头又对云燕说:“燕儿,快租辆马车去你嫂子家,把亲家母拉到咱们家,你嫂子照顾起来也方便。”“哎,爹,我这就去!”云燕高兴地说。 郑稼昭把亲家母接到家,请医问药,药效加上营养跟上,老太太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村里的人知道这事,都赞郑家仁义。 云燕出嫁时,郑稼昭对她说:“燕儿,做人爹娘都不容易,到了婆家,要把婆婆和公公当作自己爹娘孝顺。”云燕说:“爹,这你就放心吧。” 王氏在郑家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姑娘,孩子结婚成家时,王氏都嘱咐他们:“高堂在上,不分你我,婆母娘是娘,丈母娘也是娘,要一样对待。”受她的影响,她的儿女也对自己的后人这么教育。一代一代传下来,便成了郑家的祖训和家风。 正文字符:2314 |
|
来自: 新用户0932pQwC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