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

 谢老师工作室 2021-11-10

今天在校值班,从图书室找到一本好书:《教师要学陶行知》,翻阅过程中,感受颇深。触动心声的语句,摘抄了一些,与君共勉。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对于这一点,我也很有感受: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几乎是相同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就是在不断接受社会的教育。同时,这种有形或无形的学习又在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的劳动技能,甚至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如此看来,陶公的“生活即教育”主张确实很先进。
        陶行知向来反对呆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认为“事该怎么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他还反复重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同理,教书育人的艺术不仅仅是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更应该把教学做三件事融为一体。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
        细细品读这些话,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真善美合一”的教育是一种“诗化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创造魅力。陶行知的“真善美合一”教育思想的先进之处,在于它把“真善美合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引导着整个教育改革和人(教师与学生)的完善,进而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
        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做到“求真”、“向善”、“达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教诲的:“老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事实上,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包括学生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事实上,“知道不等于做到”。就“求真”本身而言,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该孜孜以求。

        “向善”是指一种比“爱”更伟大的道德境界,它是一种更博大的生命关爱。教育“向善”既要顺应社会的进步,又要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信念和规范准则。如果你心中有善意,那么你做什么都是恰当的,包括你的关系、行为以及思考的方式。事实证明,“向善”是无法透过别人,透过导师、教条或者信仰而达成的;一个真正善良的教师,一定会为他的学生的生命负起全责,会为他的学生无私地奉献。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不实实在在地干,如何兴家?对于一个老师而言,不兢兢业业地奉献自己的青春给学生和教学,不以身作则“身为师范”,何以教诲学生。教师只有做到了善良、真诚、坚持和认真,他的教育才能成功。

        “达美”可以说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凡是“真”的、“善”的东西一定是“美”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意因素或情感因素是人接受信息的“阀门”,只有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打开这一”阀门“,引导其乐此不彼地进入学习状态。在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之后,我才认识到自己离一个成功的教师差开太远了。生活本身就是美的,我想,我们携同学生们一起去追求“真”和“善”的过程就是一种“美”,当然,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美。
        求真、向善、达美,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教育,在教育中创造“真善美的人生”吧!


后记

        生活本身就充满无数可能,春天到了,希望的阳光已经撒满了漫山遍野。祝愿朋友们都找到自己的真善美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