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欢购物节:全民精神病的时代序幕

 板桥胡同37号 2021-11-10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丰盛带来了浪费,而这种浪费,导致了物的使用价值重要性的降低,而时尚价值等符号价值的地位开始陡升。



全民狂欢购物的表象背后体现了消费社会的符码操纵,看似自主的消费行为却是消费意识生态对人的驯化。

图片

1

买买买
是“解药”还是“毒药”?

临近双十一,上海刘小姐消费了75100元,一口气买三台钢琴,父亲退货遭拒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图片
刘小姐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通常有躁狂和抑郁这两种表现,一般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期,人的情绪会莫名地兴奋,精神非常充沛,活动也会明显增加,无节制购物会成为其中一部分患者的典型症状。
图片

还有一些人会有“强迫性购物障碍”,典型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每次购物后都有强烈的负罪感、巨额负债消费、每天花大量时间浏览购物网站等。

图片
《最爱女人购物狂》
无独有偶,杭州朱女士花十多万清空购物车,100多件快递涌向家中。

图片
堆满“战利品”的朱女士家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购物狂”在买东西时,他们的大脑会持续分泌出让人感到愉悦的多巴胺。原本买10件就能获得足够的快乐,但形成疯狂购物的习惯后,需要买30件才能感受到快乐。倘若强行停止购物行为,他们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戒断反应,这个过程跟药物成瘾、赌博成瘾一样。医生也表示,朱女士在购物瞬间的欣快,和有赌瘾的人放下赌注那一刻的大脑活动类似。

图片

英媒发表在《综合精神病学》上的研究认为:网购成瘾应被定义为精神障碍。网购成瘾可能导致人们极度渴望在花钱购物时的满足感,然后会导致自制力失控、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会让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变得更难。

图片

图片

2

物质主义
能让我们更幸福吗?

所谓物质主义,是一种考虑物质财富和身体舒适比精神价值更重要的倾向。

2013年,一家全球研究公司IPSOS在20个国家做调查,调查发现,71%的中国人说他们用自己拥有的东西来衡量自己的成功。

图片

购买真的能让人快乐吗?

物质主义专家蒂姆·凯赛尔认为,物质追求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关系,而这点在节日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人们在节日期间更关心消费购物或者接受礼物这样的物质追求,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随之下降,也就是说,如果精神生活占据节日的大部分时间,人们会过得更开心;相反,如果整个节日被物质追求所笼罩,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

图片

发表在《心理学与市场营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怀疑自己和自己价值的人,更倾向于物质主义。也就是说,缺乏安全感是物质主义的决定因素。

省吃俭用9年买了两套房的南京女子王神爱,就是这样的“不安一族”。

在接受采访时,王神爱坦言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让其自小就十分缺乏安全感。母亲给零花钱的方式永远是扔在地上要她自己捡;父母吵架后,母亲丢下她回娘家一走就是一两个月,父亲也不会照顾她,经常性的在父亲同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小小年纪便要学着怎样讨好别人。

加之王神爱小时候是住在平房院里自行搭建的小屋,风一吹,她的“家”便面临着散架的风险。攒钱买房就成了她安全感的来源。

图片

高中毕业后,王神爱特意报考了外地的大学,远离家乡。大学期间,学设计的她利用专长勤工俭学,月均能有2000元的收入,甚至在她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在一座小城买了一间小房。

图片

图片

3

囤货才有满足感
我是有病吗?

在网友们的囤货展示中,护肤品、日用品、食品,是重灾区。

@babe女王

日常囤货,像不像代购?哪个品类少于两件就没有安全感。

图片

@是爱吃草莓的嘻嘻

快把自己薅哭了。

图片

@一只土豆仔

有一个喜欢囤货的婆婆是什么体验?储物柜永远不要指望能够空出来,冰箱也是看起来经常像批发。

图片

@小卟呲

囤货使人如此淡定。

图片

@一只爱吃的尤兰达

囤货喜欢的食物感觉真令人有安全感啊,差不多就是那种一个月不出门都饿不死的感觉。

图片

@萌面大婶

完全吃不完,送了朋友,又想买救命救命。

图片


而且早在2015年,孙俪就发微博说新年要改掉恶习“囤货”,邓超还评论说:“不可能!你能改我裸奔!”

图片

心态健康的囤货,在搞好收纳的前提下,并无大碍。但若是对某种物品有严重的匮乏感,需要通过不断收集和储存才能获得安全感的行为,就要警惕“囤积障碍”,尤其要警惕囤大量无价值的东西,且不整理的病态囤积症行为。

2014 年,德国籍摄影师科琳娜·柯尼曾在摄影作品《乔治的世界》中,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一个伦敦人乔治·福勒“与垃圾共生存”的生活场景,他的家中堆满了他 33 年间在路边捡来的各种杂物。

图片
乔治在自己堆满了杂货的屋内休息

英国真人秀节目《英国囤积王》曾跟踪过一位英国“囤积王”瓦索拉的真实生活。年近七旬的老人从小时候开始就舍不得扔掉一件物品,在她的房间里堆满了纸箱、花盆、报纸、旧衣物、旧鞋子。

图片

囤积症的出现,多和早年人生经历有关,如童年的创伤、家庭的不完整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安全感的缺乏。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也会引起这种行为,如经历过战争、天灾的物资短缺,经历过难以承受的压力事件等,人们也会试图通过获取或储藏物品来获得一些安全感、归属感。

就像二战后,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但许多人依然保持了囤积面包的习惯, 哪怕这些面包根本无法吃完,每次放冰箱里都会逐渐腐烂,但历经过战争炮火的这代人,依然乐此不疲地囤积各种生活资料,直至最终去世。 

图片
1941年
一个工人每天只能得到250g的面包

然而,囤积并没有使人们更快乐。

研究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约75%的囤积障碍个体共病心境障碍或者焦虑障碍,最常见的共病是重性抑郁障碍,高达50%。任一焦虑障碍(强迫症除外)的共病率为53.5%,心境恶劣的共病率为4.6%,双相情感障碍的共病率1.4%,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24.4%,社交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23.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率为6.9%,特定恐怖症的共病率为14.3%,物质依赖、物质滥用的共病率为1.8%,进食障碍的共病率为1.4%,不到20%的囤积障碍患者同时也符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男性要高于女性。(《囤积障碍共病抑郁症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

图片

4

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会让我们的生活变更好呢?
不难发现,买买买的本质,是“归属需要”,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全感。除此之外,还有“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因素影响。

当下人们的“认同”,太容易被影响。女生们一定听过“每个女人一生必须要拥有一支的Dior999”这样的话,那么,“没有的女人一生白活”、“感到购买或使用某品牌的人才是被他人羡慕或尊敬的”这样的心态,你逃过了吗?

图片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从众,是消费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因为融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等于获得了安全。但这也是一种自我审美理性消蚀,进一步凸显了人的主体人格不健全。所谓主体人格,是指可以自由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会受到异己力量支配的状态。

在主张“我买故我在”消费理念下,人们容易将消费视为生命存在和自我确证的方式。希望通过消费满足理想化的个人、社会认同,实际上割裂了人的本质需求与满足之间的关系。

买买买的对立面,还屹立着断舍离、极简风、不消费主义者这些群体。

关于断舍离,小红书上发“每日一扔”的博主不胜枚举;

关于极简风,窦文涛曾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特别喜欢棉麻质地、款式简单、看不出商标的衣服。每次去香港,都要在那家店买上好几件,以至于能放满整一张床。一面极力追求极简,另一面又不断地去购买这些让人看起来极简的商品,这真的是极简内核吗?

图片

关于不消费主义,“挑战XX天不花钱”的打卡帖更比比皆是,但比这更甚的,还有一类致力于成为不消费主义者的人。

39岁的丁红,不租房(住公司)、不购物(接受朋友赠与),野外获取食物,有时还会翻农场的垃圾箱。

图片

但细究,丁红却并非完全不消费。钟爱全球旅游的她,靠着“不消费”省下来的钱,已经走遍N个国家。

适度消费 自足自乐

图片
消费主义永远在。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事实上,消费主义不会逝去。但每个人都应该培养适合自己的消费习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才是缓解现代人焦虑和不安全感的终极药方。

● 不做金钱的奴隶:探寻自己的追求

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什么?想想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信仰?我们所拥有的物质和财富固然重要,但成功不是单调的,你可以跟随自己内心的理解。

● 不做物欲的奴隶:感恩一蔬一饭,品味当下的生活

图片
根据加利福尼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埃蒙斯的说法,练习感恩意味着感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写下几件你感激的事:感谢你的健康,感谢朋友们的好意,感谢你所拥有的…这种做法可以带来平和喜悦,你会重新审视自己拥有的一切。

● 不做“抠”的奴隶:重视自己的内在感受

受“花钱是个坏毛病”困扰的人们,可以考虑下在“花钱的当下,你的感受是什么呢?是好的还是坏的?”催眠师黄仕明老师讲过一个词“内在的战争”,当我们习惯了只用“头脑”去评价自己的好坏,去支配自己的行为,却忽略甚至压抑了自己的“感受”,势必会引发一场“头脑VS感受”的内在战争,产生巨大的内耗。

就像有的人在消费后会责怪自己“我怎么又没管住手”、“我好差劲”。试图去发现自己真实的内在感受,认识到自己是被允许的, 为自己消费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关怀。

全球疫情的爆发,让人类开始重新审视生命,反思欲望,反思社会发展方式,也促使人类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始予以调整,或许未来物质性消费比重将下降,精神性消费比重会相应上升。

等待被清空的购物车,像不像西西弗斯推着的巨石,向着“消费主义”的山峰,循环往复地攀登。在这过程中,我们究竟在探寻什么?希望清空这波购物车,生活就会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本文来源:抑郁研究所
本文作者:所长任有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