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cloud·云馆藏Vol·53 | 庭院深深深几许——从一张三代女性历史影像说起

 颐源书屋 2021-11-10

图片

中国家庭里的三代女性合影

摄影师:佚名

拍摄时间:1870年代

图片来源: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引言

晚清历史影像因为年代久远,绝大数图片的重要信息都缺失不存,留给研究者的大多只是单单一张照片而已,如何从这样的影像画面去探索历史影像?这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所要重点讲述的是一张中国家庭里的三代女性的合影,我们将尝试展示从等级秩序彰显摄影技术解读中国绘画的图像传统追溯等抽丝剥茧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这张历史影像的庭院故事。



图片

这张历史影像在1999年第二期的江苏省专业摄影刊物《光与影》杂志里出现在刘树勇的《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图说》一文中。他对这张照片的解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富商在镜头前自得地展示他的财产一部分——几个妻妾和子女。在作者看来,这张照片是中国传统封建一夫多妻制度的图像佐证

图片

寿皇殿历史影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画面中的人物位置次序,揭示了鲜明的传统等级秩序。2019年8月,在银川当代美术馆举行的《摄影180年在中国》展览开幕学术论坛上,香港故宫博物馆副馆长王伊悠在专题讲座上分享了一个学术论点,即清朝皇室影像里的position(位置)问题。如寿皇殿内历代清朝皇帝图像中左右都伴随着皇后及重要妃嫔的影像,根据晚清社会左尊右卑的秩序,左边往往是最为尊贵的女子——皇后的影像,其次才是下位妃嫔。

图片

观察这张馆藏影像,男性缺失,最重要的位置是中间的两位女性。进一步而言,依据左尊右卑的秩序,画面中右边的老年女子(实际拍摄位置为左边)才是整个画面的核心位置,也等同于这个家庭的核心位置。

而画面右边的年轻女孩则极有可能是该老年女子嫡子的亲生女儿,因此她可以比画面左边的其他成年女性有更高的地位。但是,这张照片为何选择在庭院中拍摄,彰显女性的家庭秩序呢?这张历史影像的谜题还需进一步探究。

图片

中国广州的一个家庭

摄影师:弥尔顿·米勒

拍摄时间:1861年

图片来源: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正在展出)

以同时期的弥尔顿·米勒的照片为例,绝大多数的家庭合影都是在照相馆拍摄,最容易判断的是照相馆内的黑色背景布。晚清的照相馆往往建在顶楼,利用顺光太阳光才能拍摄,因此在湖南进士周寿昌1846年写道:“取影必辰巳时(早上7点到11点),必天有晴日。”

但照相馆内的拍摄,随着道具越多收取的费用也越多,即使是精美细致到了米勒这张家庭合影,还是缺少了生活气息。而这张三代女性照片是在真正庭院内的家庭合影,庭院的布局形态和家庭生活的更多细节得以展现。

图片

广州的中国人客厅

摄影师:佚名

拍摄时间:1880年代

图片来源: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正如周寿昌所言,晚清历史影像,绝大部分是使用湿版火棉胶技术拍摄,室内光线较暗的情况是不适合拍摄人物肖像照,因为曝光时间一久人物就会显得呆板,或因没有保持住姿势而虚化掉。而湿版火棉胶在室外自然光线下已经能在较快的时间下(具体曝光时间看光线环境、湿版情况而定)完成曝光,从技术角度上,选择庭园环境拍摄是理所当然。

这也许为这张历史影像的拍摄场景提供了技术上的解释,那么还有没有其它文化维度上解释的可能?

图片

图片

18世纪,《园中行乐图》局部

上:处于园林外部的男性空间

下:处于园林内部的女性空间

长荫(印)

图片来源: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研究员刘珊珊在其文章《深闺里的后花园——绘画中的女性园林世界》中详细描写了中国古代女性和园林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从少女之园,到夫妻之园再到母亲之园三个发展阶段来绘写具有女性气质的园林空间。

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的配图中为这张历史影像找到解读的线索:长荫(印)园中行乐图局部中,把园林分为外部的男性空间和内部的女性空间,而这其中重要的过渡部分是月亮门,月亮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既作为院与院之间的出入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

而我们聚焦的照片就是以月亮门作为背景呈现,且主要人物均为女性的园林合照影像,与该文中的阐释相呼应。而场景中的园林是位于内部的女性空间,可以解释为何家庭的重要男性是缺席的(除了一个不重要的男性站在画面后部之外)。

开阔的外部园林与秀敛的内部园林,谢子龙摄影博物馆馆藏的以下两张照片可以完美对应《园中行乐图》局部所涵盖的两个主题。

图片

下棋的绅士们

摄影师:雅真照相馆

拍摄时间:1880年代

图片来源: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图片

中国家庭里的三代女性合影

摄影师:佚名

拍摄时间:1870年代

图片来源: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作为核心人物的长者母亲,奠定了这张影像的“母亲之园”基调。在这张历史影像里,还可以有更多细节进行佐证,处于中年的母亲是人生中压力最大、责任最终的阶段,与无忧无虑的少年和多愁善感的青年不同的是,她们更喜爱欣赏松柏梅菊,赞叹它们高尚的品格,曾经钟爱的莲花和牡丹,现在看起来不免娇嫩脆弱。所以我们在月亮门的两旁看到了类似棕竹的常青植物,来衬托整个母亲之园高洁坚韧的清雅环境。

图片

18世纪《三世同堂图》

图片来源: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最后,从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三世同堂图》再度审视这张图像。顾名思义,《三世同堂图》描写了三代同堂的美好家庭画面,其中画面的核心主视觉是位于月亮门背后的老者,尽管从丹青到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视觉文化在表现同个题材会有传承,所以这张拍摄庭院内园的历史影像依旧传递了传统中国文化里对三世同堂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

  
撰文 /  华剑、郑紫涵
编辑 / c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