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己人”攻打奥匈帝国

 泰荣林黑皮 2021-11-10
图片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遇刺身亡,奥匈帝国随即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随后,无论自愿与否,西方各国纷纷卷入了这场纷争。而当大战爆发时,欧洲主要的强国中只有意大利在这场冲突中置身事外
 
作为“三国同盟”中的一员,尽管德国人对意大利根本不存在什么指望,但在战争爆发前出于盟友的义务还是征询了意大利的意见。意大利表示不反对,但只保持中立,声称“三国同盟”只用于防御目的。

多年以来,由于意大利对英法表现出的友好姿态和它对的里雅斯特的野心,德奥对它的不信任与日俱增,所谓的“三国同盟”已经逐渐破裂,沦为一纸空文。

图片
德皇威廉二世和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在之后的外交博弈当中,英法用更大的筹码战胜了德奥,在《伦敦条约》中答应意大利在战后将分得特伦蒂诺-上阿迪杰、阜姆、的里雅斯特和达尔马提亚等面积可观的大量领土,意大利终于投向了协约国的怀抱,并于1915年5月对同盟国宣战。
 
图片

根据协约国的部署,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开战,随着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的爆发,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的拉锯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漫长的僵持
 
意大利参战后,军队迅速在边境沿线征集了数量超过40万的人口。然而,如往常一样,武备松弛的意大利根本就没有为这次战争做好周全的准备,意大利军队的现状远不足以应付长时间的战争,意大利军官的训练相比起奥匈和德国的军队明显不足,军备开支也少得可怜,部队弹药的供应更是严重不足。

图片
备战中的意大利士兵

除此之外,意大利还有一位平庸而缺乏战略思想的指挥官--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在他的指挥下,意大利军队的一系列进攻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而结局却是一无所获。
 
战争爆发后,意军统帅部计划在北部交通不便的阿尔卑斯山区实施防御,而在距塞尔维亚较近且利于进攻的东部边境向伊松佐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凑巧的是,奥军因主力部队陷于俄国战场,决定在意大利方向实施防御,而重点防御的正是伊松佐河地区。

图片
伊松佐河

这样,一场硬碰硬的战斗就不可避免了。
 
时任总参谋长的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亲率二十万名意军兵分三路发动进攻, 试图驱逐驻守在伊松佐河和附近山区的十万名奥匈帝国军队, 由于炮弹短缺和指挥无方,意军的炮火未能充分掩护意军,在面对奥军的交叉火力防御的情况下,意大利人寸步难行,在高地的奥军成功守住防线。
 
在没有取得任何其他重大进展之后,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下令停止进攻,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至此结束。而伊松佐河这条蜿蜒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河流,在未来几年中还将经历十多次类似这样死伤惨重却战果全无的低智商战斗。

图片
伊松佐河上被炸毁的索尔卡桥

随后不久,意大利军队在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的率领下又发动了数次进攻,但收效甚微。伊松佐河战役共进行了十一次,意军付出了伤亡100余万人的代价,没有突破敌人的防线,也没有达成战役的目的,漫长的战争还在继续。
 
无休无止似乎也永远没有转折点的消耗战引起了意大利士兵的心理失衡。部队的士气逐渐低落下来,并随着时间慢慢瓦解。不断上升的死亡数字不能不使士兵们加深怀疑他们是在打一场无止尽的末日之战。
 
而一场灭顶之灾似乎马上就要降临到意大利军队的头顶。
 

卡波雷托战役:危机与反转
 
1917年末,随着俄国逐渐退出战场,德奥开始在对俄作战前线中脱身,得以抽出兵力对意大利进行反击。在经历了十一次伊松佐河战役后,奥军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也伤亡惨重,无力单独对意军发动进攻,被迫向德军求援。

在得到德军7个师的火速驰援之后,由德国将军奥托·冯·毕洛指挥的德奥联军开始对意大利防守薄弱的伊松佐河畔卡波雷托发动反攻,卡波雷托战役爆发。

图片
德奥联军汹涌而来

意大利军队在此地虽然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落,反应迟钝,在敌人迅猛的攻击下很快败下阵来,防御正面很快被突破。德奥联军穿插作战,迅速推进,意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担心意军被包围歼灭,遂命令所有部队撤退。

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退,意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开始全面溃败,意军指挥部丧失了对部队的指挥能力,士兵丢掉重型武器、火炮和军用物资撤往后方。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的所组织的抵抗毫无成效,并因此而被撤职。

图片
士气一度低落的意军

德奥联军开始转战南方,眼看就要威胁整个半岛,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进攻不得不停止下来。这给了意大利以喘息之机,意军新的指挥官阿曼多·迪亚兹在得到英法联军的大力援助后,马上重组军队,并以纵深防御和机动预备队阻挡敌军挺进,在皮亚韦河附近阻止了德奥军队的攻击,并于11月底稳定了战线。
 
图片

卡波雷托战役使意大利濒临崩溃,几乎屈膝投降,而此时的意大利陷入混乱,战争导致的霍乱造成大量的士兵死亡,军队士气低落,国内经济恶劣,民不聊生。如果德奥联军有足够的铁路和汽车运送兵力,如果意大利没有获得协约国的增援,卡波雷托战役很有可能一战定乾坤,扭转整个南部战场的战局。

但历史没有如果,意大利在协约国的帮助下挺住了这沉重的一击,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卡波雷托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这些战果,但并未改变总的战略态势。

之后随着美国参战,整个战争的形势都发生了变化,同盟国大势已去,协约国逐渐占据了优势。
 

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大局已定
 
1918年夏,随着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奥匈帝国已经内部陷入混乱,陆海军加速解体,帝国面临崩塌的危险,奥匈帝国实际上已不再具备继续战争的能力了。

图片

虽然此时的意大利国内也不太平,但相比于它的对手,意大利的情况要好得多,通过协约国的大量援助,意大利在前线已经拥有了比对手强大的多的火力和军队,他们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1918年10月24日,意大利将军阿尔曼多·迪亚兹率领协约国军队向扼守皮亚韦河东北部平原的奥匈帝国军队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爆发。

虽然约瑟夫皇太子的博伊纳将军仍率领奥军进行顽强的抗击,但已无力回天,激战至11月1日,意军在萨奇茉强渡利文扎河成功,奥军防线随即崩溃。12月4日,整个战役结束。意军伤亡38万人。奥军伤亡惨重,被俘约30万人,意大利成功将战败的奥军驱赶到北方,取得了重大胜利。

图片
战役中的奥匈帝国战俘

随着奥匈帝国战败,签订停战协定,奥匈帝国随之瓦解,它和意大利漫长的拉锯战终于以意大利胜出而落下了帷幕。而意大利虽然成为了战胜国,但也为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与其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战争自然是得不偿失。
 
1920年,《凡尔赛合约》签订,意大利得到了国土东北部一直到布伦纳山口的区域,这是先前承诺中的重要部分。

图片
《凡尔赛合约》签订现场

意大利在一战后的获利主要体现在了《圣日耳曼条约》中,这个彻底宣告奥匈帝国解体的条约规定了奥地利要将南蒂罗尔、特兰蒂诺、达尔马提亚沿岸的一些岛屿以及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内的伊斯特拉半岛割让给意大利。

这使意大利不仅实现了以阿尔卑斯山天然分水岭划界的夙愿,亦实现了在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建立战略支点的目标。它还得到了北非一些没什么价值的领土。但是伦敦承诺的其他领土,包括阜姆在内,它一处也没有捞到。

图片

对于这种安排,国内民族主义舆论大为恼火:意大利赢了战争,却失了合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

其中,墨索里尼领导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组织尤为突出,他们选择向大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势力靠拢,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则疯狂叫嚣重塑罗马帝国的辉煌。这也使意大利离法西斯主义坟墓更近了一步,并最终导致了意大利再次陷入二战的泥潭。
 
关注并星标 知识触手可及
地缘谷
复杂世界 地缘解构
34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黑羊∣地缘谷成员  欧洲 拉丁美洲 俄罗斯爱好者
参考资料:奥匈帝国 . 何蓉;周末读完意大利史 . 瓦莱里奥·林特纳;一战全史 .张卉妍;一战史 . 约翰·基根;一战简史:1914-1918,帝国的崩溃及世界格局的重构 . 加里·谢菲尔德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