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酷说老子》第四章(2)老子与佛陀的不期而遇:“道”是万物的归宿吗?

 文山书院 2021-11-10

图片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永不盈满。)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归宗之所。)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其锋锐,解除其纷扰,调和于光辉,混同于尘垢。)

㊣湛兮!似或存。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恒常存在。)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二句

㊣原文:渊兮!似万物之宗。

01

“渊”是什么意思?《小尔雅 · 广诂》曰:

渊,深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道,就像一个无边无际也无底的深渊,似万物归宗,若千鸟归林,如百川归海。

换而言之:

道,仿佛是一切的归宿。

图片

02

无独有偶,佛教里最早的典籍《长阿含经》“阿含”两个字老子所说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仿佛是双胞胎兄弟,音容面貌十分相似,简直如同一个模子所刻。

图片

那么在佛教的理论系统中,“阿含”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四个字:

“容受聚集。①

因此,“阿含”这两个字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被中国人翻译为“法归”,即是指一切法的聚集归宿之处。东晋著名高僧——也是被誉为“中华解空第一人”僧肇“法归”的解释则更加形象,他凭借着自己的绝世才华描述道:

“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譬彼巨海,百川所归。②”

可见,“阿含”“道”不只是双胞胎那么简单,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它神出鬼没,无形无象,故意躲在变化万端的表象世界背后,一直跟人类的“思想”玩捉迷藏,只有极少数打开慧眼的智者才能发现它的模样。

佛陀见了,名之曰“阿含”;

老子见了,称之为“道”。


第三句

㊣原文: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01

这一句属于错简无疑,是古人整理的时候犯了糊涂,错将老子其他章节里的内容抄了过来。我们试看第《五十六章》的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翻译过来就是:

 知道的人喜欢保持沉默,高谈阔论者往往并不知道。如果堵住五官的孔穴,关闭主观的门户;挫掉锐气和棱角,消解掉纷争和不同;收敛起光芒,混同于尘世大众,这就叫做玄妙的同化。

图片

显而易见,《五十六章》中的这一段话,上下文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而在本章中所讲的内容与“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关联性并没有那么高,而且这四个排比短句的主观色彩略显浓厚,不太像老子客观性的描述“道”的风格,整体读起来有点突兀。

所以《第四章》的完整原文应该是: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如此一来,整体上下文就连贯了很多,完全没有吃鱼肉卡到刺的感觉。因此,本章中对这一句就不做解释了,等我们在《第五十六章》中遇见它的时候,再做探讨。


【参考资料】:

1、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

2、《长阿含经·序·(释僧肇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