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析】: 本章的核心主要是描述道的特征:空虚、深沉、随和、清幽、久远。但在原文中却夹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十二个字。有学者提出,这四句是“错简重出”的“衍文”,不应该有。河上公、王弼、傅奕和帛书本都有。只是这句放在“渊兮,似万物之宗”与“湛兮,似或存”两句之间,前后文意不关联,确实不妥,但这一章的现实意义恰好就在这里。 【现实意义】: 老子主张的道,不是一般的道,而是“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大约有15章在描述这个东西,但始终没有说清楚,所以,没有现实意义。 ![]() 静止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原文中确实有点突兀,上下不关联。这一句的行为主体是谁?或者说这四个“其”代指谁?是道吗?按理应该是。但道何来锐、纷、光、尘呢?这是借道喻人,警醒人、教育人、做好人。 “挫其锐”。道何锐之有?只能说人要挫其锐,要善于收敛自己,要把自己的尖锐挫磨掉,也就是不锋芒毕露。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就是因为人们喜欢锋芒毕露,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少。 ![]() 纷争 “解其纷”。道更无纷争。人与人之间却是纷争不断。老子是劝说人们要善于化解身边的纷争,不争强好胜。针锋相对,玉石俱焚,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和其光”。道无光但是清明的。老子的意思是要求人们不要光芒四射,要善于掩饰自己的荣耀,不随意展示自己的财富,做到韬光养晦,修炼人生。 “同其尘”。道是圣洁的但不亮丽。人就不一样,漂亮的处处彰显自己漂亮,不漂亮的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显得与众不同。老子劝高贵者不要太高调,要混同于尘世,与大家打成一片,也就是要随和相处。 ![]() 清静自然 “和其光,同其尘”后世简化为成语“和光同尘”,意为与世俗混同,不突出自己,不露锋芒,与世无争。 附: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新译】: 道是空虚无形的,然而它的功用却无穷无尽。 道,渊玄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生化的宗主。它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收敛光耀,混同尘世。湛然清幽啊,似乎又真实存在。 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