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回许昌状元”之三:为什么遗忘?

 颍川派 2021-11-11

在列举科举成绩时,许昌人算来算去,为什么忘记了这三个状元?

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襄城文庙

古人往往称祖籍

古人很重视祖居地,即便离开了几代人,依然对祖居地念念不忘。比如,苏辙是眉州人,但他的文集叫《栾城集》。栾城,是他唐代先祖苏味道的家乡。再比如,南北朝时,南迁的陈姓,始终以颍川人自居;褚姓,始终以阳翟人自居。其实已经上百年,几代人没有回乡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长期生活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后人淡忘。

以名声作取舍

古人重声名,引论名人时,爱以人品取舍。

具体到王嗣宗,终身顶着“手搏状元”的外号,人品有瑕疵,文章也不大好,甚至写的文章被拒绝刻碑。

至于孙何、孙侑兄弟,虽然名噪一时,但是,孙何性格暴虐,而“丁何”的搭档丁谓后来更被视为大奸臣。与后来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坛领袖比起来,相形见绌。

绝嗣或迁离

后嗣不旺或搬迁,影响力未能在当地延续。王嗣宗的后代在许昌生活了多久,能够找到的记录很少。有一孙王山民,后来也移居颍州了。而孙氏兄弟都死于四十多岁,且将祖茔迁往洛阳。

志书尚袭旧说

志书虽经常修订,一版再版,但基本沿袭旧说。如果没有突破性的研究或增改,最初的说法往往就是不刊之论。今人从志书中找不到他们的记录,也很难在地方述事中宣介。

状元及第

“兄弟状元”,三个地方在抢

北宋末年,苏辙曾在诗中提及,二何在许昌城中种下的柏树仍在,老人们也会谈起“状元兄弟”的典故。

可见,终北宋一代,许昌仍对他们念念不忘。

明代以后,许昌人忘记了“二何”曾经的存在。但是,至少有三个地方,一直要把“状元兄弟”拉到自家地盘上

因其祖籍在汝阳,汝阳人将其写入了志书。弟兄三个并没有在汝阳的生活记录。

孙庸曾任荆门知军,弟兄三个也曾随父读书。荆门人称孙庸在当地落户了,不但将孙何兄弟称为“荆门三凤”,还为他们修建了状元坊。

这有些太勉强,但是宣传有力,“荆门三凤”也叫着响亮。

还有一个地方也在争抢,那就相邻不远的汝州。

汝州地方志中记录了孙何、孙仅,又称当地曾有过一个孙状元木坊。

汝州还有一个状元沟村,村北有个状元泉。

当地传说:“孙何母亲怀孕期间从安徽逃难,落脚到这村子,先后生下了孙何、孙仅。”

既是传说,当然不能信以为真。

1│苏东坡的遥望

2│宋初忠武军,所闻多笑谈

3│王嗣宗,角力赢来的文状元

4│王嗣宗遗令不分家,其孙王山民为何搬离许

5│孙权后代宋初迁居许昌,一门三兄弟,两个中了状元

6│人在许田,他被称为“韩柳传人”?

7│归来遍检登科记,未见年年放弟兄



颍川派微信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