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传》:消费主义、对灵魂伴侣的追求如何让人陷入孤独?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1-11-11

有人喜欢孤独吗?当孤独成为一种快乐,是可悲,还是可喜?

总体来说是可悲的,这个人的心理是百分之七八十是不健康的,心理抑郁。而且不与其他人交流和沟通也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我说总体来说是可悲的,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孤独的人,孤独的人并不是想表面上的那样喜欢孤独,其实只是想自己冷静,或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
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受经历过挫折,是需要亲人朋友去帮助的。而我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孤独转》也许会有答案。

  

本书作者艾伯蒂是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未来领袖学者,现任英国约克大学的高级讲师,擅长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著有《心的问题:历史、药物与情感》《纷扰尘世:历史与文化中的人类身体》等作品。

艾伯蒂认为,在今天的世界,孤独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它是一种情感上的匮乏,孤独的人觉得自己和世界之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联结。

然而,孤独其实是一种现代的情感,直到19世纪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

  

本书中,艾伯蒂从社会经济结构、世俗化的婚恋观、阶级差异、社交媒体等方面入手,探讨孤独如何成为现代的一种普遍情感。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催生的孤独

1.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从传统的农业社会移动到劳动力密集的城市。一个人的独立,尤其是经济上的独立,开始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价值和行为准则。

现代科技进步为个人化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又进一步减轻了人们对家庭、集体生活的依赖程度。

  

于是,“个体”这一概念出现了,随之出现的是“自我与世界”、“个体与集体”、“私人与公共”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而当个人与世界之间出现断裂时,孤独便茂盛生长。

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催生出许多现代化思潮,而这些新的思想几乎都在加固个人化,让人们逐渐抛弃原先的社会和社群观。

在今天的世界上,越是经济和商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孤独的情况就越是严重;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受害者,比如老人,往往也是最受孤独折磨的人。

二、“爱情神话”催生的孤独

“爱情神话”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特别的人,那个人会让我们体会真正的、销魂蚀骨的爱情,也会让我们变得完整。它是今天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陷入孤独的重要原因。

  

人类对于爱情的渴望有着漫长的历史,然而,直到现代,这种渴望才变得普及。现代化与世俗化导致了宗教力量的弱化,然而人们依然需要精神与情感上的归属感与方位感,爱情神话由此成为一种新的信仰。

看似美好的爱情神话,创造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人们愿意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其实是走向了注定孤独的陷阱:如果我们只有找到一个能满足我们的伴侣才能实现自我完整,那没有找到或失去了那个人,我们就注定孤独。

三、社交网络催生的孤独

社交网络貌似是在帮助人们加强联系,但却在通过四个方面制造孤独:

1. 社交网络虽然让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彼此联系,但也大大加重了人们在联系不到对方时的焦虑;

  

2. 社交网络刺激人的过度表达,由此产生的强烈的身份意识是现代社会个体性的网络进阶版,此外,这种“自吹自擂”的行为还会在信息的阅读者那里产生负面效应和消极情绪;

3. 社交网络上的互动,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4. 社交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并不能给人以真正的归属感。

当然,孤独并非一无是处。在喧嚣烦乱的现代社会,孤独能为人们留下一片思考、成长和学习的空间。对于艺术家来说,孤独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让艺术家越过日常生活的现实,对自我和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然而,只有当孤独成为一种自主的选择时,才会产生那些积极的作用。而当它是一种被动的困境,就会给人带来严重的困扰和骄傲,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今天的世界,孤独早已不仅是私密的个体经验,更是宏大的社会问题在个体身上的映射。与更广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休戚相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