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望南湖边重现读书声

 马尔的视觉 2021-11-11

    坐落于湖边的南湖书院,因是汪氏大咖的手笔,前庭后院,左阁右殿,宗祠庙堂一般的规格、规模。

    很长时间以来,它都是宏村传统圣贤文化的地标。

    黟地多书院,尊师重教的民风一向浓厚。

    散落于乡间的书院,其类型、功能大致相当于现今的中小学。同村同族的娃们从小就在这里念书习字,接受启蒙。

    宋元以后,黟县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文风昌盛,基础教育发达。

    明清尤甚,借重宗族势力的重视,依靠本乡徽商的大力资助,黟地教育更是空前繁茂。

    县有学,族有会,家有塾。

    清光绪年间任徽州知府的刘汝骥在其《陶甓公牍》中记载:黟之能受学者,大约百人中有六七十人以上。

    这个比例即便与当时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都算是相当高的了。

    从小拜孔夫子,念着之乎者也;每日聆听家训家教,看着惟有读书高之类的楹联,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对一地的风气形成,有着极为显著的培育作用。根据清代编著的《黟县志》记载,宋代以后黟地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榜的有 136 人,明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举人的有 171 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京城 18 省举人 1300 余人联名公车上书,条陈利害,签名的安徽 8 名举人,其中 4 名是黟县人。

    这些一直都是黟县人非常自豪的事情。

    黟县的书院教育也很发达。

    宋元时期就开始办书院,黄村人黄真元首创集成书院。至明清时,县内就有碧阳书院、桃源书院、淋沥书院、中天书院、南湖书院、松云书院、霭门书院、双溪书院、西园书院、云门书院、横江书院等,其中碧阳书院规模最大,办学时间也最长。

    如今已多数无存,唯有黟县中学校园里的碧阳书院与宏村的南湖书院尚存遗址。

    可能是觉着南湖书院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重要,宏村恢复了书院的旧有规模,后院的园子重新开辟、开放。

    连廊与研学厅、藏书阁也呈现出旧时模样。

    有了格局,但却感觉缺乏一种书院惯常的声息与氛围,便显空荡。

    园中的那棵大树年头够久了,想必听过前庭曾经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黟地文化教育繁茂的景象,我们也只能通过想象去触摸它。

    书院闲步,就见一小儿乖顺的伏在书桌上。

    抓拍出的这一瞬间的景象令我动容。

    南湖边早已消失了读书声,书院各处也只是成了参观的对象。

    想起昨日见到的坐落于黟县中学校园内的碧阳书院,也就是被小心翼翼的存放着。

    历史的遗存如何珍惜,文物部门自有它的规定;但书院就是书院,若无读书人,若不闻书卷气与读书声,书院便死了。

    书院的文化生命与文化使命是要延续、养育的,它需要琴棋书画诗酒茶,就得有书卷的滋养,笔墨的香气怡人。

    在南湖边看着对面的书院一片沉寂,禁不住陷入了沉思。

    不知何时,能重闻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

作者相关文章

夏日宏村,与南湖约在清晨

我在月沼边思考着人的活法

眼前梧叶已秋声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