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新旧更替下,科研院所根本出路思考

 菌心说 2021-11-11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以原国家、部委(行业)和地方所属科研院所为核心承载主体的科研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旧有体系;目前正在构建的以企业为依托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承载主体的科研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建体系。

新旧体系正在更替,在此背景下作为旧体系下产物的科研院所,如何思考自身的根本出路。

国家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正在构建

从密集出台的相关文件看,新体系的构建思路已经成熟。新体系对旧体系有利用,但不是在旧体系基础上的优化、改造,而是一套新型的“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搭建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硬体系”基本成型。从实施进程看,目前以资源建设和主体构造为代表的硬体系基本成型。典型表现是:已建成一批相当数量的新型科研主体,初步形成了“两阶段、两层级”的主体设置体系。即按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制的两阶段划分,分别设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两类承载主体;每类主体再按国家和地方的两级分类进行管理。以国家级科研主体为例,目前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建成并验收的国家工程中心166家。

“软体系”尚未到位。但是,以运行方式和机制为代表的软体系尚未到位。尤其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新体系下微观主体的“软管理”没有到位,包括这些主体自身的管理和在其内部运行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实践表现为:多数依托单位仅将其视为下属二级机构,用原管理思维和方式进行管理,新型运行方式和机制尚未形成或未在实践中得到深度运用;这些主体自身及其承接的科研项目,也并未达到新体系所要求的运行和管理状态;进而,整个体系的一些软要求(如设备共享、开放交流等)因缺乏微观运行基础,很多还停留在纸面上。

旧体系将被新体系逐步替代

新旧体系的功能类型完全一致,以各自的科研主体为例,新体系下的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为科研、(基础和应用研究类)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程中心的功能定位为研发、产业化转化和(工程技术研究类)人才培养。它们与旧体系下基础类和应用类科研院所的功能完全一致,是对旧体系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一个体系。

新体系的创新效率更高。从功能强度上看,新体系的功能更强、创新效率更高。与旧体系相比,新体系有三大特征:

- 公用性而非专属性。新体系下投资形成的资源在直接所属关系上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表现为由负责投资和建设的代表性部门所有),而不再是为特定的科研院所专有,属社会公用性资源,使用上可由社会共享,依托单位与其之间只是代管关系。

- 平台做实、人员做虚。在科研设备等条件资源、平台管理人员和专属程度较高的科研人员(如学术带头人)上,采用实际投资和实际配置的方式;而非专属科研人员,在平台上则不作实际配置,而是根据项目需要临时聘任。

- 项目式组织、项目式管理。新体系下运行的科研项目,在组织上根据需要在社会范围内聘任科研人员组建项目组;在管理上完全以项目为管理单元,相关人员的绩效考评和收益等与项目运行情况和结果直接关联。

因此一般而言,新体系将更具创新效率:一方面,由于公用性投资实现了条件资源建设和使用的规模经济,比旧体系下分散投资、分散使用模式,可达到更高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率。同时,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等知识性资源的积累和使用也存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非专属科研人员社会化配置,实现了科研人员在更大范围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具体项目对所需科研人员的可获得性和质量都更高。该规模经济优势和专业分工效率,通过项目管理的运行模式得以实现;并且,这种实现又会形成正反馈,再次促进规模经济的加强和专业分工的扩大与深化,使新体系内含的创新效率提升到更高水平。

“软管理”的到位过程,就是更替的实现过程。效率差异使更替同时有了内在需求和动力,目前国家主要围绕六大平台建设进行投资,其中条件资源的建设投资完全流向新体系,接下来国家将会更多着力促进“软体系”、尤其是微观主体“软管理”的建设与形成。否则,新型科研主体就会面临被旧主体同化、侵蚀并异化成为其获取投资与科研业务的一个招牌的风险——“软体系”和“软管理”建设越滞后这种风险也就越大。

正常情况下随着软管理逐步到位,替代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发生,实际替代将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

一是业务替代。更多的创新产出,激励国家和企业更多的通过以新型平台为载体的课题委托和课题资助方式进行科研项目的委托与立项。这种科研业务形成方式的变化,将使科研院所的传统科研业务面临挑战、甚至趋于萎缩。

二是人员吸附。更好的机制和更高的效率将吸引科研人员、尤其是优秀科研人员和优秀科研管理人员,从旧体系流向或部分流向新体系(如更多时间受聘于新体系下的项目组),而科研院所则会面临更严重的人才流失风险。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