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词只是他的副业:读懂这首词,就读懂了辛弃疾的一生

 牛皮社 2021-11-11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为著名的豪放派代表性词人,辛弃疾写起词来,其实也是可盐可甜的,小清新起来一样萌萌哒。除了大家熟悉的《清平乐·村居》,还有下面这几首:

——看吧,小桃撩人,野花害羞,这春光的美好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了。

——儿童拿着长竿偷打梨枣,他还怕别人吓到他们,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闲趣横生。

但辛弃疾豪放起来,就是“龙腾虎掷”了。比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等等,下面再举几例——

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录了。今天要说的,是下面这首:

读懂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也就读懂了辛弃疾的一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辛弃疾虽有“词中之龙”之称,现存词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但写词只是他的副业。他这个豪放派可不是嘴上说说的,能动手的,绝不动笔。因为,他的主业是:战士!

辛弃疾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自幼立志

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沦陷区。

金人入侵时,他的祖父辛赞来不及逃走,被迫留在金国任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愿在金人手下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一直在谋划,希望有机会与金人决一死战。

下班之后,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等孙子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告诉他们祖国大好河山不能沦于金人之手;还驾车带着辛弃疾勘察北方的地形,为将来的抗金作战做好准备。只可惜计谋未成,辛赞就去世了。

但这一切,已经在少年辛弃疾的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同时,辛弃疾也不断目睹金人残酷统治下汉人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所以,他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原、报国雪耻。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的汉人趁机反抗,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抗击金军,并率部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义军,深得耿京信任,担任掌书记,负责起草文书、掌管印信等机要工作。义军人数最多时达到25万人。

辛弃疾词中“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写的大致就是这个时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所写的,也都是他自己的真实经历。

当时有个和尚,法号义端,喜欢谈论军事,跟辛弃疾有来往。辛弃疾到耿京军中后,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于是辛弃疾劝他投归耿京麾下。

谁曾想,这义端和尚竟然不怀好意,趁机偷走了义军的印信,想去献给金人做进身之阶。耿京闻讯大怒,欲杀辛弃疾。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时间,如果到时候印信找不回来,再死不迟。他冷静地判断出义端可能的逃跑路线,带队追上了他,夺回印信并斩之。

大义归宋

义端事件之后,耿京“益壮之”,更加信任辛弃疾了。

这时,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了,金军于是北撤。辛弃疾敏锐地感觉到,光复中原的机会来了。他向耿京建议,应主动与南宋政府联系,合力夹击金军。耿京同意了,并派辛弃疾南下去跟南宋朝廷联络。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宋高宗很高兴,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诡异,在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他听到了一个噩耗: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已经溃散。

辛弃疾大怒,然后干了一件名垂千古的事。他率领五十多人,旋风般地冲进金军大营,当众绑了张安国,又旋风般地冲出了金军大营。当时张安国与金军将领饮酒正酣,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等到金军反应过来,辛弃疾等人早已跑远了。他把叛徒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电影《辛弃疾1162》,讲述了辛弃疾起义到归宋的故事。

美芹十论

南归之后,由于之前的英勇表现,25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自以为有了用武之地的辛弃疾,不顾人微言轻,积极向朝廷上书,提出大量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建议,包括《美芹十论》、《九议》等。

其实,《美芹十论》就是辛弃疾的军事战略思想体系,论述了敌我“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等,包括审势第一、察情第二、观衅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详战第十,内容非常详备。

当时,金国内部正乱,假如朝廷采纳了辛弃疾的主战策略,还真有可能收复失地。但可惜,朝廷内部是主和派掌权,对辛弃疾的主战建议没有兴趣,只是把他作为普通文官,先后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职,这一派就是17年,中间调动几十次。

这期间别说抗金了,他就连一个金人都没看到。然而,辛弃疾的抗金之心不死。担任湖南安抚使的时候,辛弃疾发现,湘人作战勇猛,是天生的军人血统,于是他专门训练了一支有2500人的湘军部队(比曾国藩的湘军早了几百年),命名为“飞虎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带上战场。但他很快又被调走了……

壮志未酬

1180年,辛弃疾41岁,再次任职江西。他在上饶带湖建了一座庄园,取名为“稼轩”,从此自号“稼轩居士”。同年十一月,辛弃疾受弹劾被罢,回到上饶开始了二十余年的闲居生活。没有机会拿枪上马征战的他,只好拿起曾经写《美芹十论》的笔,写起了词。

嘉泰三年(1203年),韩侂胄掌权,起用了一批主战派。已经64岁的辛弃疾大感振奋,再度出山,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又到抗金前线的镇江当知府。就在他以为自己又有机会抗金报国的时候,谏官又在背后捅了一刀,他被降为朝散大夫,调离镇江。心灰意冷的辛弃疾推辞不就,从此再未出山。

开禧三年九月初十(1207年10月3日),辛弃疾在铅山病逝,含恨而终,享年68岁。临终前,他还惦记着抗金,大喊“杀贼!杀贼!

揾英雄泪

再回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全词共10句,头两句是从写词的“当下”引出回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笔便露峥嵘。接下来的五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正是辛弃疾南归之前,活跃在抗金正面战场的写照,是何等的豪气干云豪壮痛快!

之后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是辛弃疾一生的志向所在。他一心想为君王“了却天下事”,驱逐金人,收复失地,报仇雪耻,并为此做了巨大的努力。遗憾的是,他所遇并非明君,纵有满腔壮志,最后也只能挥洒在词中。于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让整个词意都反了过来,又是何等的悲怆!

所以,康熙御批:“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宋朝是有人才的,只不过是皇帝不会好好任用罢了。辛弃疾若是若遇到周宣王、汉光武这样的明君,功业不可限量!

只可惜,如果只是如果,历史已不可改变。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写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千百年后的我们,看到辛弃疾的故事,也只能为他揾一把英雄泪!

更多阅读: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陆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