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人人会背的古诗,写作背景被很多人搞错了

 牛皮社 2021-11-11

(一)一首著名的古诗

有一首诗,相信很多人都会背,因为它是小学的必备诗目之一。这首诗,就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全诗如下: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其实很简单,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却出现了一些误读。甚至有一些选本和赏析文章把这种误读也收录进去,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二)一个错误的写作背景

有许多地方声称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创作的”。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最后归隐于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并且也写过《村居》的人确实有,不过那不是在清代,而是在南宋;那个人也不是高鼎,而是辛弃疾,他的作品全称是《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而高鼎(1828年-1880年)是清代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历史上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的记录很少(反正我没搜到他的画像),著有《拙吾诗文稿》,其中有名的诗就是这首《村居》。

《拙吾诗文稿》中的诗作编排均以年代为序,从《村居》的位置来看,应当是创作于同治二年(1863)的春天,高鼎时年35岁,避乱于宁波乡间,以教书为生,既非“晚年”,亦非“隐居于上饶”,更没有什么“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诗中所描写的,乃是宁波乡间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

(三)一种全新的诗歌解读

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很清楚的,农历二月,春天,草也长了,莺也飞了,杨柳也拂堤了。阳光下,水汽雾气氤氲,杨柳好像也醉了。

其中的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应该是化用自“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

这么美好的春天,用来干什么好呢?刚刚从学塾放学回家的儿童们做出了选择:把书包往家里一扔,拿着自制的风筝就出门了。这么好的天气,不好好放一场风筝,怎么对得起这场煦暖的东风呢?儿童的纯真跃然纸上。

其实,从最后两句诗,还能看出更多的内容来。“儿童散学归来早”,一个“散”字,表明当时当地接受教育的儿童,应该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而一个“早”字,则表明当时的学生学业负担并不重。

而且,这么早回家后,他们也不用去上课外辅导班,甚至没有立刻去做作业,而是直接跑到外面去玩了。可见他们是不必实行什么“双减”政策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鼎本人其实就是老师,所以这帮儿童很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学生,但他并没有喝令学生们赶紧回家去用功做功课,而是饶有兴趣地写诗记录下了孩子们玩耍的情况,可见师生关系应该是比较融洽的。当然了,若是发生在现在,他很可能已经被家长投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