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要一台完美车机,为什么就是难?

 hnwfc 2021-11-11

文 | 杜德彪

不知不觉,车机已经算是整车系统当中的老资格“配置”了(只是用配置一词来概括它,其实车机早已庞大到成体系了)。

但它一直没能掌权,只停留在“配置”级别上,原因不仅在于技术含量或者好用程度,也在于基因。

出身这个问题,决定了要么车机系统作为“手机型”汽车中的一部分而一荣俱荣,要么就在传统汽车上永远做个二等公民。

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一款车机系统生涩而放弃一款车,但大概率上,不会因为你的车机系统像生鸡蛋一样顺滑而选择一款车。

传统品牌的态度

去年这个时间段再往前些,宝马发布了新的iDrive系统,我为此写了篇不咸不淡的文章,一方面是我自己对车机系统性冷淡,一方面是像手机钥匙、远程APP等等,在比亚迪等国产品牌上早就耳熟能详了。

但将车机系统做到天花乱坠的国产品牌,一直没能迎来整车销量上的曙光,也没能迎来车机系统自身的高潮,说明市场对单枪匹马的车机系统并不感冒。

比如奇瑞早在2017年,就宣称 瑞虎 ( 参数 | 询价 ) 系列的车机系统支持数十种语义垂类。

如今翻开自主品牌产品的配置表,蓝牙,车联网,OTA,触控屏,支持CarPlay和CarLife早都是标配,在语音控制的丰富程度和大屏尺寸方面,面对豪华品牌时也要胜出半头。

日系品牌在此方面更加保守,比如凯美瑞至今大部分车型都不支持CarPlay和CarLife。

而本田则在旧款车型上不允许在行车当中操作蓝牙,理由充足到让你无力反驳:为了行车安全,请勿在行驶时操作蓝牙(我个人对此价值观赞不绝口)。

直到中期改款雅阁身上,才算用“人海战术”让市场“感其诚意”,Honda CONNECT 3.0 智导互联加入了不少和手机APP重合的功能,比如天气,交通违章查询,以及可与自主品牌相媲美的功能如手机远程控制。

但相信其中至少有部分初衷是秀肌肉:从前我不做,并非因为我不行,而且因为没必要。

也许人家现在仍旧觉得有些东西其实没太大必要。

来自市场的反应部分印证了这种态度,今年5月时因为芯片短缺,宝马表示部分车型将放弃一些智能配置,结果并未影响到这些产品的销量。

在传统厂商的概念里,造车有几个基本点:性能,品质,安全。车机系统在旧价值体系中,充其量算是个附加值,而且太多的APP反而与行车安全无甚交集。

即便是车载娱乐系统,传统厂商往往诉诸到音响品质,作为呈现质感和豪华的途径。

直到语音控制、主动刹车、低速辅助驾驶功能这些新元素进入安全范畴,具备预防安全属性时,双方才算有了基本共识,车机系统也算是在传统厂商价值体系中有了认同基础。

华为的整合营销

当然,即便一款车没有那么丰富的APP,不支持CarPlay,语音控制项目没那么丰富,也不妨碍你我买车,顶多抱怨一下该厂商不解风情,“顽固不化”而已。

车机作为单项系统做得再好,在散兵游勇的状态下,仍然就是个附加值。

华为或许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发了应用于汽车上的HarmonyOS。关于该系统,卡老师在《华为到底厉害在哪里?》一文中有比较通透的介绍和解析。

根据华为对于鸿蒙的概括:一生万物,万物归一,鸿蒙可视为一个底层逻辑或架构,在此之上可以建立一个生态,大家在其中可以实现“万物”互联。

这实际上是个整合策略,它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数字座舱,这种从行为习惯上让你彻底依赖上它的管家式服务,才能改变你,完成一项潜移默化的基因改造工程。

不仅是它在改变,更重要是改变你。

大概从苹果和特斯拉诞生后,数字界的主旋律就是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习惯。所以,像我这样已经把B站和今日头条删了,今后的理想就是开个专卖手动挡二手车行的人,来写这个车机系统,就显得完全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沉思”了。

美团从饮食入手,阿里从购物入手,特斯拉从驾驶入手,华为试图从座舱入手,没有算法,你不会饿死,也不会撞死,也不用剁手,有了算法,你并不一定会过得更美好,但生活方式一定会改变,生活习惯也会随之被重新塑造。

苹果和华为的技术都为“视觉障碍人士”提供了相应功能,包括Facebook的人脸识别系统,并定义为“平权”。

但我想这个一视同仁的平权供给,到了普通人身上,或许就显得过剩了。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彼长的前提或带来的后果是此消,即此消彼长,所以什么叫一款特别厉害的车机系统?大概就是伴随着你某些功能的退化,它才能够融入到你的世界里来。

不然对于能力健全的你而言,你肯定是不需要导盲犬的(但如果你希望边走路边玩手机,或许未来的机器导盲犬会派得上用场);如果你孩子是亲生的,你心理正常,无论如何也用不到“后排乘客遗落提醒系统”。

有些系统简直就像反射人类种种不可思议行为的照妖镜。

无论如何,崇尚巨大返祖现象、致力于激发潜能的尼采的信徒们,大概是很难接受无所不能的车机系统的。当然,时代不同了。

今天对接编辑给我的命题是车机系统怎样做才算优秀,至此也算得出了一个结论,它无所谓好坏,但若说从改变人类习惯的角度,那就是无所不能。

关于安全

最后P.S.一些安全的话题。

很讽刺的是,有些互联网功能本为安全而来,现在却暴露出安全隐患。

最近的新闻是Facebook关闭了人脸识别功能,除了引发种族争议,比如在鉴定有色人种时容易出错,还会在不经意间泄露用户隐私。

有一家名叫Clearview的公司引发的同类担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家公司号称从Facebook、YouTube、Venmo 等社交媒体上抓取了超过30亿张相片然后建立了数据库。

相比之下连FBI也相形见绌,后者收集的全美公民的护照和驾照照片不过6.41亿(上述数据来自知乎)。

在理论上,如果一个陌生人在街上拍下你的照片,同时如果你已经在社交媒体上上传过许多照片,想来很多同学还带着位置发过心情及配图,那么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陌生人可通过照片迅速匹配,从而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

也就是说,如果某个痴汉盯上了一个美眉,那么他并不一定只是路过的。

尽管Clearview公司声称它们仅对执法部门开放,但这个强大的“追踪系统”,会让你感觉总有不只一双眼睛在盯着你。

好了,至少车载人脸识别的摄像头,是可以用胶布遮住的。而这也只是可能发生安全漏洞的途径之一,如果说车机生态是一个闭环,唯独信息安全主题被有意无意的避开了(比如Linux就是个开源系统)。

那么在车企大谈人车互联的主旋律下,是不是至少也应该像天猫和苹果一样,发个XX已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做好准备什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