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冬换季,输液可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书页无卷 2021-11-11
图片
图片

最近天气凉了,有些老年患者就开始琢磨了,“我是不是应该去医院输输液,疏通疏通血管,预防脑梗塞和心脏病呀?”

其实,不光是老年人,有些年轻人也是如此,担心自己的父母身体。觉得每年带父母定期去输输液,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输液真的能疏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定期输液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改善“三高”吗?

回答是肯定的:不能!

图片

定期输液是一个“伪科学”

临床上,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会静脉输注降压药物,比如说静脉的硝酸甘油、硝普钠、乌拉地尔等。

但只有高血压危象,也就是非常严重的高血压,伴随了严重的症状,甚至出现了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才需要输液急救。

至于血脂,无论是甘油三酯升高,还是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目前都不能通过输液来控制。

糖尿病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比如说糖尿病中毒,昏迷等等情况,医生会采用静脉输注胰岛素和盐水等方法来紧急处理。

这些和老百姓说的定期输液、疏通血管,压根都不是一回事儿!

动脉狭窄、堵塞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以简单地分为:

一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原料”,胆固醇水平越高发生斑块的风险就越大。

二是破坏因素,例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增龄等,它们是胆固醇的帮凶,可以破坏动脉血管内皮,使得胆固醇更容易进入血管壁形成斑块。

另外,还有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斑块的形成,不是三五天的事情,而是经年累月的演变的结果,这岂是输液能疏通掉的……

定期输液是一个“伪科学”。不但不能够降低心梗、脑梗风险,输液还有可能发生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潜在风险。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诸多危险因素中,不可控性(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基因组成、出生状况、家族病史等。

可控性(可以改变)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脂、糖尿病、吸烟、超重/肥胖、社会心理因素、营养与饮食失衡、缺乏身体活动、饮酒等。

所以,如果想预防心梗、脑梗,就要控制每一项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三高”。而“三高”的控制,需要一方面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规范的长期药物治疗。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三高患者该如何选择药物呢?

1

// 降压药物

一线的传统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选用。包括刚刚获批高血压适应症的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在选择药物的时候,要参考患者的血脂、血糖、尿酸等其他危险因素和合并的临床疾病的情况。降压达标(<130/80 mmHg)是长期获益的基础。

2

// 降脂药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干预靶点。每一名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标是不一样的。化验单上的LDL-C<3.4mmol/L,只是针对心血管低危人群的。

对于中危、高危、极高危、超高危的群体,LDL-C有不同的目标值,越是风险高,目标值越严格。

在降脂药物方面,应选择他汀类降脂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或新型的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等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降脂药物。

有些人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过度夸大他汀类药物肝脏副作用。其实,只要是规范的随访监测,他汀类的心血管获益远远超过其潜在的风险。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3

// 降糖药物

有心血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的时候,在关注降糖达标的同时,要根据个体情况优先选择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和肾病风险的新型降糖药物。包括列净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说到底,想要不得心梗、脑梗,想要控制“三高”,就要管住嘴、迈开腿、戒烟戒酒、遵医嘱规范服药。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