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逸梵:抛家弃子争做新女性,却害张爱玲凄苦一生,晚年孤死异乡

 心灵牧场书馆 2021-11-11
文章图片1

黄逸梵

1957年1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小城康科德,寒风刺骨,厚厚的白雪覆盖了整个街道,远处寥寥行人在风雪中用力地前行。

主街旁一处不显眼的房子里,一个女人站在窗边抽着烟,殷红的唇不时吞吐着烟圈,窗前氤氲开的灰白仿佛一层凉薄的雾,透出一丝冷漠和疏远。

一年前,35岁的张爱玲来到康科德,与相识半年的丈夫赖雅结婚,而此时的她,手中握着一封来自伦敦的书信:

“我已重病缠身,自知时日无多,不久于世,唯一希望的,便是再看你一眼,我亲爱的女儿。”

读完母亲来信的张爱玲,仰着头闭上了眼睛,心中百感交集,半生的喜怒哀乐仿佛在这一瞬间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文章图片2

张爱玲

在汇给母亲一百美元聊表心意后,张爱玲用简短的回信拒绝了母亲的请求:

“我的境况并不好,无力支付去往伦敦的机票,祝安好。”

是怎样的境遇,令一个女儿对病重的母亲如此淡漠?这一切还要从张爱玲母亲传奇的一生说起。

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出身于南京一户权贵之家,家室显赫,虽是庶出,但因父亲年纪轻轻就因病早逝,黄逸梵作为遗腹子,在出生前就备受关注。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黄逸梵的父亲黄宗炎是单脉相传,在世时又膝下无子,所以黄家姨太太的肚子里,是男孩还是女孩,直接关系到家族继承的问题。

而这位姨太太没有令众人失望,生了一对龙凤胎,儿子取名黄定柱,女儿取名黄素琼,后来女儿长大后嫌弃名字太土气,便改名为黄逸梵。

文章图片3

左一为黄逸梵

不幸的是,黄逸梵的母亲在生下她和弟弟后,便撒手人寰了,姐弟俩只得被交予嫡母抚养。

全家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两个孩子的身上,对他们百般宠爱,黄逸梵从小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与弟弟黄定柱接受私塾教育不同,作为女子的黄逸梵,自小就被嫡母要求裹脚,学习女红。

当时正值新旧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剧烈碰撞的时代,黄逸梵深感作为女性的不平等,要求与弟弟一同接受教育。

在黄逸梵以断食为要挟下,黄家终于同意送她一同上私塾,这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无疑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文章图片4

黄逸梵

恰是幼年的读书经历,为黄逸梵未来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民国初期,五四运动的思潮已经深深影响着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教育的黄逸梵自然也不例外,成为了追求自由和自我的新女性。

而自小裹脚缠足的经历,也成为黄逸梵一生的遗憾,在她看来,这无疑是追求自由道路上的一把枷锁。

虽是受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但毕竟是显赫家族的大小姐,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人们的脑海中。

1918年,22岁的黄逸梵,依嫡母的媒妁之言,嫁给了同是豪门的李渐甫的外孙张廷重。

文章图片5

中间为张廷重

虽然在民国成立后,清末遗留的大家族渐渐没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人的结合无疑是当时社会上豪门的联姻。

张廷重受家族熏陶,自小便接受西式教育,精通英文,婚后的黄逸梵出于对西方世界的渴望,便缠着丈夫教她英文。

聪明的她很快便掌握了英语对话的基本能力,此时的黄逸梵,更是新文化和女学运动坚定的支持者。

婚后第二年,黄逸梵便为张家生了一个女儿,这就是后来人尽皆知的女作家张爱玲,婚后第三年,又为张家添了一个儿子,取名张子静。

然而令人未曾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西式家庭中,封建三纲五常和新文化思潮的碰撞,竟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使二人婚后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文章图片6

黄逸梵

张廷重虽自小接受西式教育,但思想守旧,三观依旧是清末遗留下的男尊女卑,吃喝嫖赌更是一样不落,甚至还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

而黄逸梵追求自由浪漫平等的生活,追求爱情的忠贞,学习音乐、绘画、插花等新鲜事物,是彻头彻尾的新时代女性。

二人婚后的生活,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经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

张廷重若只是不求上进也便罢了,更甚的是,他认为男人理应是三妻四妾,在外出入妓院不说,还要把姨太太娶进家门。

按照旧时规矩,纳妾需正妻同意方可进门,黄逸梵为此事不知与张廷重争吵了多少次,后来据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晚年回忆时说:

“年幼时,经常听到父亲与母亲的争吵,甚至是摔东西的声音,每每这时,我与姐姐便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声。”

文章图片7

幼年张子静

多次争吵无果后,黄逸梵感到无比压抑和悲伤,自己已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本应以家庭为重。

可是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却无时无刻不在呐喊着,如即将远航的船笛一般挥之不去。

逃离,只有逃离这压抑的婚姻,才能令自己有喘息的机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而黄逸梵缺少的,仅仅是最后一点勇气。

此时,命运似乎都在为黄逸梵的逃离推波助澜。

1924年,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在天津上演,女主人公娜拉为挣脱传统观念对妇女的束缚,追求妇女解放的自由平等,毅然离开了家。

这部话剧无疑惊醒了渴望逃离的黄逸梵,她渴望和“娜拉”一样,走出这个令人窒息的家。

文章图片8

黄逸梵

无独有偶,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同是一位新时代女权运动的追随者,更是对黄逸梵的遭遇深感同情。

于是在1924年张茂渊决定去欧洲留学时,以学校需要监护人为由,邀请嫂子黄逸梵一同前往欧洲。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黄逸梵既兴奋又纠结,兴奋不言自明,而令她纠结的,莫不是年纪尚小的一双儿女,黄逸梵心中充满了愧疚。

可是同追求自由的渴望比起来,这些牵绊似乎并不是不能放下的,于是黄逸梵欣然应允,那一年,张爱玲4岁,张子静3岁。

与小姑子张茂渊不同,黄逸梵出国的决定引起了家族上下一片声讨,在家人眼中,一个已婚并且有两个孩子的女人,就应该在家恪守妇道,相夫教子。

文章图片9

张茂渊

而这一切都不能动摇黄逸梵想要逃离家庭的决心,临走那天,年幼的张爱玲与张子静哭得像个泪人,黄逸梵也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孩子需要母亲的陪伴本是无可厚非,作为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黄逸梵的离开无疑是自私的。

后来张爱玲在性格上的漠然和决绝,与年幼时母亲的出走不无关系。

1924年末,黄逸梵与张茂渊一起踏上了开往欧洲的邮轮。

无边的大海碧浪喧腾,凛冽的海风像刀子一样划过人们的脸颊,站在甲板上的黄逸梵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她终于呼吸了人生中第一口自由的空气,心中无比畅快。

文章图片10

黄逸梵

为了表示与过去的诀别,她毅然丢掉了黄素琼的名字,面对大海,第一次喊出了涅槃新生后的新名字:黄逸梵。

来到欧洲的黄逸梵酷爱旅行,行踪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对她来说,旅行不仅令自己开拓了眼界,更是对自己过往缠足耻辱的有力回击。

她欣赏巴黎的日落,沐浴希腊的海滩,穿越芬兰的岛屿,攀登瑞士的山峰,学习舞蹈、音乐,甚至拜在徐悲鸿门下学习绘画,更是与徐悲鸿夫妇成为了挚友。

由于家境殷实,黄逸梵从不为钱担心,衣着打扮更是走在时尚的前沿,一度成为欧洲留学生圈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黄逸梵,已经活成了她想要的模样,甚至还要更好。

文章图片11

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

然而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四年的时光飞逝,随着张茂渊留学生涯的结束,黄逸梵在欧洲的生活也将戛然而止。

此时的黄逸梵必须做出选择,随张茂渊回国,或是顶着压力毅然留在欧洲。

回国便会再次陷入那令人窒息的家庭,而留在欧洲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况且还有一双儿女在等待着她,黄逸梵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而此时,丈夫张廷重的一封家书,触动了她回归家庭的心,原来,此时的张廷重仕途上诸多不顺,与未过门姨太太的生活更是一地鸡毛。

文章图片12

黄逸梵

随着妻子的陪读生涯结束,张廷重幡然醒悟,对妻子的思念与日俱增,在信中,他表示一定断绝与其他女人的关系,戒掉大烟,痛改前非,请求黄逸梵回家,与一双儿女共享天伦。

丈夫的真切动摇了黄逸梵追求自由的向往,如果可以,谁愿离开举案齐眉、其乐融融的家庭,经再三思量,黄逸梵决定回国。

1928年,黄逸梵回到天津的家,母亲的归来,对一双儿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幸福,在过往的岁月里,没有人能体会,两个孩子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那一年,张爱玲8岁,兴奋的她写了整整三页纸来表达对母亲回归的欢喜,并将这欢喜传递给了身边每一位小伙伴。

文章图片13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回国后的黄逸梵不仅带回了家庭的完整,更是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应黄逸梵的要求,全家人从天津搬到了上海一处新式的花园洋房。

在欧洲眼界大开的黄逸梵与张茂渊,对新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欧式的庭院与喷泉,有花,有狗,有童话书,天气好的时候全家人便在花园里喝茶、画画、弹琴、唱歌。

各界社会名流也开始出现在张家的后花园,谈天说地,嬉笑声常常不绝于耳,那段时间,性格内向的张爱玲也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每到假期,黄逸梵还会亲自教女儿弹琴,绘画,学习英文。

后来的张爱玲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刚刚来到上海的那一年,是我童年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文章图片14

左二为张廷重,右二为黄逸梵,右一为张茂渊

正如张爱玲所说,在持续了一年多的幸福生活后,久违的争吵声又飘荡在孩子们的耳边。

见识了上海的灯红酒绿后,张廷重旧习难改,又开始花天酒地起来,甚至再次吸起了大烟,每日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烟雾缭绕中。

已经对婚姻有所忌惮的黄逸梵,面对这一切,心如死灰,她决心这一次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毅然与丈夫提出离婚。

在外国律师的几经周折下,黄逸梵终于结束了这段满目疮痍的婚姻,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追求自由的脚步。

而此时的黄家已家道中落,黄逸梵与弟弟黄定柱分了家产,嫡母将房产地契留给了弟弟,而黄逸梵则继承了家里大量的古董。

文章图片15

黄逸梵

带着从娘家继承的古董,黄逸梵再次踏上了前往欧洲的邮轮,这一次,一心要彻底改变命运的她,对孩子们的愧疚之心似乎都变得淡漠。

不难想象,黄逸梵走后,张爱玲姐弟俩便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父亲张廷重很快便娶了继母进门,在继母的挑唆下,被父亲责打,更是张爱玲与弟弟的家常便饭。

黄逸梵这一走便是六年,当她再次回国时,张爱玲已经16岁,思想早已西化的黄逸梵坚决支持女儿攻读大学的想法。

而深受封建思想侵蚀的张廷重,不同意张爱玲继续深造,甚至把她关到地下室中半年之久,无法忍受的张爱玲趁机从家中逃了出来,投奔母亲的住处。

对于多年没有相处的女儿,黄逸梵略感冷漠,但还是让张爱玲留了下来,并花钱供张爱玲继续读书。

文章图片16

左一为张爱玲

好景不长,因在欧洲长期的自由生活,家中的古董已被黄逸梵挥霍得所剩无几,不久后,战争爆发,物价飞涨,更是令黄逸梵的生活捉襟见肘起来。

过惯了大小姐生活的黄逸梵,在急转直下的拮据中,脾气越发古怪,并将这一切都归罪到张爱玲的身上,那时张爱玲听到母亲最多的抱怨就是:“都是因为你。”

母女二人的关系随着经济条件的下滑而愈发紧张,黄逸梵更是多次当着众人对张爱玲破口大骂,母亲的嫌弃和羞辱给张爱玲的身心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为了不再遭人话柄,张爱玲记录下了母亲为自己花的每一笔钱,将这些当做未来必须要还的借条。

后来,与胡积蕊结婚后,张爱玲向丈夫借了一笔钱,换了两根金条作为借款和利息还给了黄逸梵。

文章图片17

胡积蕊

在张爱玲看来,还清母亲的这笔钱,便是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枷锁,而同时卸下的,还有母女间本就摇摇欲坠的亲情,从此两不相欠。

后来,张爱玲一生漂泊不定,不愿相信爱情,性格孤傲冷漠,最终凄苦一生,无不是受到黄逸梵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作为母亲的黄逸梵有推脱不掉的责任。

在张爱玲前往香港攻读大学后,母女二人便再没有相见,黄逸梵终是压抑不住那缠绕了自己一生的对自由的渴望,在全世界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伦敦。

来到伦敦的黄逸梵,身边能变卖的古董已然不多,女儿给的金条也挥霍得所剩无几。

文章图片18

黄逸梵

已近花甲之年的黄逸梵不得不自食其力来养活自己,她找到一家工厂做缝纫女工,微薄的收入只得让她租住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

一生锦衣玉食的黄逸梵,自是不堪工厂中高强度的劳作,而潮湿阴暗的生活环境,更令她的身体饱受摧残。

1957年,晚年的黄逸梵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自知时日无多,孤苦伶仃的她,此时终于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女儿,便给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写了一封信。

文章图片19

黄逸梵

在信中,黄逸梵不敢奢求女儿能对自己有经济上的帮助,更不敢奢求女儿能够原谅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职,只希望在临死前,还能再见女儿一面。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当时的张爱玲确是自顾不暇,不仅要每日赶稿赚钱养家,还要照顾患病的丈夫,最终没有答应黄逸梵的请求。

两个月后,61岁的黄逸梵在伦敦的地下室孤独地死去。

临终前,黄逸梵令人将仅剩的几样古董寄给了张爱玲,算是给女儿留下的唯一财产。

张爱玲在收到母亲的遗物后,默默流下了眼泪,心中尽是五味杂陈。

文章图片20

张爱玲

对于母亲的感情,张爱玲是十分复杂的,有爱,有恨,有感激,有抱怨,有亲切,更有冷漠,而这一切莫不是黄逸梵一手酿成的结局。

在张爱玲的记忆中,母亲的形象也许正如《小团圆》中描述的那般:

“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