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敏洪捐课桌椅、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人可以在低谷,但精神还是要在高处

 静扯淡 2021-11-11

古人有观人之法:观人于临财,观人于临难,观人于忽略,观人于酒后。

这就像面试时的应变反应题,给你一个突发状况,看的却是你的平日修为。比如江西南昌那个玛莎拉蒂的醉驾女,面对交警,首先想到的就是“叫yu wei过来!”不但让我们观其“临难”,也观其“忽略”和“酒后”,一下子就暴露出了很多东西。

我就想谈谈这个“临难”,这个难,可以有两种读音,两种意思,一个是难处的难(nán),一个是危难的难(nàn),可以是长期的困境,也可以是猝然的险境。但却都可以当做我们观人的“试金石”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还是因为最近看到的两个刷屏的新闻。

一个是俞敏洪在新东方遭遇空前困境、被迫转型的情况下,将8万套崭新的课桌椅,捐献给乡村学校;

一个是清华贫困生写在“树洞”里的文章在网络流传,自己求学时,每个月只花400元,但却从研一开始,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因为“我想照亮哪怕一个人!”

一个是曾经创造过巨大辉煌和财富的人,在企业和个人面临低谷时,焦头烂额之际,还想着为乡村的孩子和教育,尽一份心力;

一个是刚刚走出困境、生活稍有改善的年轻人,就思己及人,想着为其他有着跟自己同样境遇的孩子,做一点儿事。

抛开穷人富人的标签,至少在这件事上,让我看到,他们都是内心高贵的人,无论顺厄穷通,在其内心深处,都深藏着人性的高贵与温柔,和对他人的热爱与深情。

对于清华贫困生,大家多是赞美,但对于俞敏洪此举,有人赞其体面,也有人称其公关。但我们看一个人,不用看其怎么说,也不必辨其动机,只须看其怎么做,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益就是了。当我们批评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比他做得更好。

“很多时候,你看什么都没用,只看一点有用,就是看他在人生低处的样子。”无论是俞敏洪,还是清华贫困生,“临难”之时,都更见其境界和格局。而这,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更多靠的还是平素内心的道德锚定,和价值观养成。

孔子有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有一些误解,将其当成是安贫乐道,甘于贫穷。但这个“穷”,更多其实是指困境、逆境,而“固”,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坚守。也就是说,哪怕身处困境逆境,也依然有自己坚守、珍视,不肯抛弃的东西。

在那个清华贫困生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德行”,我想,这个“德行”,也许,就是孔子说的“仁”,就是对他人的爱与关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如果说,穷且益坚,更多的还是对个人命运突围的渴望,穷且益善,则寄予着对他人命运救赎的愿心。

一篇关于俞敏洪的评论说得好:“一家公司、一个人,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找外部原因,把责任推给别人。极少数人会冷静客观地自我反思,更不用说,依然保持慈悲心肠。”

而有些人在面对自己遭遇的贫困、委屈和不公时,更多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甚至会报复社会、伤害无辜的人。古人有一个偏见,叫“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也是基于管窥的观察:当有些人活得捉襟见肘,就容易变得困兽犹斗,不择手段,而且会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合理化,哪怕是错的、恶的。

其实,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与穷富际遇或许会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还是自己内心的那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就是:他人。

很多内心之恶,都是源于过度自我。而那些自己淋雨,也还会为人送伞的人,正是因为对他人有爱、有关切。所以哪怕见过世间丑陋,哪怕经历痛苦黑暗,也还是会选择善良和美好。

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日子,正好是陀斯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不由得让人想起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的那句:“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也许,能做得到这些的人,才“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吧?

人可以在低谷,但精神,还是要在高处。这样的我们,才可能在泥淖中开出花来,那些美丽绽放的灵魂,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希望和温存。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

《漠河舞厅》: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家长投诉要禁《伊索寓言》:一个社会的文化识见,不能向SB看齐啊

莆田村邻惨案:若早定分止争,何至鱼死网破

王校长要吃多少剩饭,才能省出一座荆州关公像?

《我不是药神》:看得见他人痛苦的人间,才有希望啊!

锁麟囊中最珍贵的,是那颗能听见别人哭声的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