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丘》没看过瘾?再来三部科幻史诗!

 Daweb_YN 2021-11-11
慢生活 漫电影 
当时光变快,我们需要慢下来

前言


群星,宇宙。

庞大的架构,震撼的视效。

维伦纽瓦的新作《沙丘》没看过瘾?

三部史诗级科幻“巨制”,

满足你的一切畅想!


1.《2001太空漫游》 1968

图片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 亚瑟·克拉克
主演: 凯尔·杜拉

豆瓣 8.8    IMDb 8.3

因为它,NASA每天用蓝色多瑙河叫醒宇航员。

因为它,卢卡斯拍摄了星球大战系列。

因为它,斯皮尔伯格做了导演。

图片

很难想象,现在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很多印象,其实来源于半个世纪前的一部科幻电影。

1968年的4月,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

图片

最初一批观众看完电影后彻底懵了——据说美国演员洛克·哈德森随着241位懵圈的观众一起走出剧院,大喊着:“你们谁能告诉我这电影到底在讲啥?”

很多影评人也纷纷对此片给出差评。

甚至一向意见相左的两位著名女影评人宝琳·凯尔和朱迪斯·克里斯特都一致加以讽刺……这就是库布里克执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001:太空漫游》。

图片

然而到今天,本片和库导都已被封神。

上世纪60年代,是一段随时处在变化中的岁月。当时成就的种种科学事实,可轻松超越仅数十年前,那些异想天开的头脑中,最为疯狂的幻梦。

太空竞赛,核子阴影,两个超级大国间剑拔弩张的比拼,让肯尼迪总统向NASA承诺,他们的预算将不设上限。

图片

那时库布里克也刚好完成了《奇爱博士》,正与一位名叫亚瑟·克拉克的英国人,共同构思一部新作品——《2001太空漫游》。

但此前,或者说仅二十年前,

科幻这一术语还不曾存在。

图片

60年代之前所谓科幻电影,大多只是借科技发展之势,向观众卖弄奇巧淫技的圈钱之作。通常以外星人入侵,疯狂科学家等如今看来烂俗至极的面目出现。

换句话说,“科幻”要么是为满足在太空冒险漫画书里泡大的少年;要么就是撩拨在冷战隐喻中惴惴不安的中产。

没人在意,也没人有能力改变现状,直到《2001太空漫游》出现。

图片

出于政治理想与宣传考量,被登月搅得焦头烂额的NASA找来了库布里克。

许以重金支持,要求影片能尽可能写实,向观众展现登月的真实情况。

还派专家加入制片,甚至如通用电气与波音等品牌设备也任其选用。

图片

由此,这部前后花费四年时间,投资过千万,在当时已算天价的作品,真正初露端倪。

而摆在库布里克面前,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他到底要把这部电影,拍成一个怎样的故事?

图片

就像所有真正对类型起到推动作用的伟大作品一样,一个仅在小银幕就能完整展现的故事,即使足够精致自洽,也无法比拟真正的庞然巨著。

于是,库布里克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图片

如果说库布里克是台前的策划者,那么这部影片的成功还离不开两名重要的幕后策划者,人工智能先驱马文·明斯基和原著小说的作者亚瑟·克拉克。

明斯基是2001影片的顾问。


当库布里克执导2001时,他前去请教明斯基,电影里的人工智能哈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图片

“原来有一个装饰着彩色标签的计算机,库布里克问我,您觉得这个怎么样? ”在接受杂志采访时明斯基回忆,“我说我认为这个计算机不应太过复杂,实际上应该只由许多小黑盒子组成。”

图片

后来,库布里克把原来的装饰撤掉,设计了影片中的哈尔。

电影上映后的一年,年仅42岁的明斯基获得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工智能学者。

图片

而电影背后另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是原著的小说家亚瑟·克拉克。

和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的克拉克是一名科幻大师。

图片

亚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导演共同创作的《2001太空漫游》,从最初的便没有打算重复前人传唱的旧戏。

他们在意的是人类的终极命运,及在如今看来依然前沿的命题,人类起源、生命进化、智能AI等一系列哲学思辩。

影片用142分钟预言了人类50年科技文明的发展线,成为当代科幻片的开山鼻祖、教科书式的典范。

图片

这段的主线讲述了在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向木星发出强烈信号的黑石,美国政府便派出飞船前往木星查看。

这艘飞船上个有两名宇航员,3名处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叫哈尔的超级计算机。

图片

有一天,哈尔警告太空船通信系统的AE-35组件将有故障,宇航员检查后发现并未有异常,他们推测哈尔做出了错误预测。

这次太空之旅逐渐变得可怕起来,因为哈尔9000之前从未出错过。宇航员有些惊慌,两人想要关掉哈尔。

图片

全剧的高潮在宇航员大卫和哈尔展开殊死搏斗时来临。

对超级计算机来说,被关掉就意味着杀死它,为了完成任务,哈尔先发制人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一名宇航员。

存活下来的大卫最终制服了哈尔,只身前往木星。

图片

影片看完,当你真细细盘点整个影片中对未来的描述有多少已成为现实时,你也会惊叹这部电影的想象如此精准和超前。

无论是实时影像电话,还是酷似iPad的平板电脑、亦或是已经常态性存在的太空站、靠语音识别的登陆系统……

库布里克想表达的未来,已经远远凌驾于一般构想之上,而时间轴同一时段上的我国,当时正在经历文化大革命。

图片

图片

影片既有对科技精准表现乃至赞叹,同时也展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疑虑与反思。既有对科学精神和实证理性的认可,也有对神秘主义及宗教概念的表达。

这种复杂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悖反力量。

也成就了它的独特魅力。

图片

正如伍迪·艾伦所言,

“在导演的万神殿中,

最高的两个位子属于奥逊·威尔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

图片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观看↓↓

2.《星际穿ui》 2014

图片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乔纳森·诺兰 /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马修·麦康纳

豆瓣 9.3    IMDb 8.6

“爱就像引力,可以穿越时间和维度。”

这句话出自于2014年上映的电影《星际穿越》。

图片

这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大片,它是一部基于科学知识的科幻片,展现了在应对地球重大危机时用科学应对的重要性,呈现了像谜一样的宇宙的浩瀚及魅力。

虫洞、黑洞、引力、多维空间……

图片

但最重要的是整部片子的内核,

还是回归到爱这个主题上来。

这是一对父女,在不同的时空里,通过手表和引力传送数据,从而拯救人类的故事。

图片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

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无几的光景。

图片

库珀不顾女儿墨菲的哀求离开家,踏上探索太空的征程,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

一同的,布兰德教授的女儿艾米莉亚踏上星际远征,是为了再见恋人一面,确认他的生死。

她的恋人早在10年前到达一个星球却不再回消息,同时她也承担着父亲所交代的B计划的执行,负责将未出世胚胎的人口的殖民,延续人类生命和文明。

图片

墨菲,进入布兰德教授团队,与他一同演练计算解决让更多的人离开地球的引力问题方程式。

即使她怨恨爸爸的离开,但还是跟随着爸爸的脚步,做着与爸爸紧密相关的工作,相信爸爸会回来拯救他们。

图片

他们穿越遥远的星系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也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

但在浩瀚宇宙绝望而孤独的角落中,总有一份超越了时空的情感将他们紧紧相连。

图片

可以说,该片不仅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写给全人类的太空史诗,更是一封写给女儿的温情家书。

该片在引领观众踏上太空征途的同时,也探索了人性的本质,着重刻画了一对父女间超越时空界限的亲情纽带。

图片

在天体物理学研究领军人之一、同时也是影片制片人的基普·索恩的科学理论支持下,该片首次把基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虫洞”理论展现在了好莱坞银幕上。

索恩自己也表示,虽然已经在理论上熟知“虫洞”和“黑洞”,但真正在眼前看到还是头一遭。

图片

对所有观众而言,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一场揭开太空神秘面纱的奇幻之旅。

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呈现的宇宙、科学的魅力、影片的视觉效果,这都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图片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观看↓↓

3.《银翼杀手2049》 2017

图片

导演: 丹尼斯·维伦纽瓦
编剧: 汉普顿·范彻
主演: 瑞恩·高斯林

豆瓣 8.3    IMDb 8.6

1982年,电影《银翼杀手》问世,基调诡秘缓慢,风格前卫,在科幻电影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5年后,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携续集《银翼杀手2049》讲述复制人的故事,向前作致敬,再次书写了一首浪漫凄美的未来诗篇。

图片

故事发生在大断电30年后。

复制人K是新一代的银翼杀手,在如今的世界里,人类和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划分的更加明确。

复制人从刚一制造出来就被灌输了服务于人类的思想,绝对不被允许产生人类的感情。

图片

图片

某日,一具女性复制人的遗骨被挖掘了出来。

令陆军中尉乔什感到震惊的是,这名女性复制人生前不仅怀过孕,还将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的存在将会彻底破坏政府苦心经营的规则和秩序。

图片

乔什命令K找出这个孩子,并将他杀死。

在一间废弃的农场里,K发现了一些线索,然而,这些线索竟然和他被植入的过去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与此同时,复制人尼安德和他的手下拉芙也在寻找着这个孩子的下落。

图片

这部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银翼杀手2049》,在视觉艺术方面可谓是妙极。

影片的镜头,明暗,色调都有着优雅的设计。

图片

建筑物内部与全息投影炫丽的糖果色浪漫而迷醉,反衬了人类内心深处的荒凉。

主角、雕塑和宇宙飞船在漫天黄沙之下的极简构图,显露出神秘末日的氛围。

好莱坞金牌摄影师罗杰·迪金斯用丰富的色彩变化预示了影片的情节变化。

图片

而影片的主旨更是富含深意。

故事发生在《银翼杀手》系列故事设定的背景下,却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我是谁”的问题。

男主角k执着的追查自己的身世之谜,从线索初露端倪时他强烈的宿命感,到真相揭开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特别的怅然若失。

图片

这一刻,他不用在纠结于自己究竟特别与否,他知道自己即使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复制人。

而谁又能定义说普通的复制人就不能是身具个性又特别且感情复杂的个体呢?

他渴望的灵魂与真实其实一直都在他身上。

图片

这其实像在向观众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人们小时候认为'我'是主角,长大后又渐渐懂得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默默接受这一切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丝不甘和怅然若失?

图片

而当你在众生中重新发现自己,才明白:

是我的经历塑造了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也影响着我将要经历的,这就是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