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要放假?

 木香草堂 2021-11-11

pplong的博文“学生需要家庭作业吗?”发表在2011年1月15日的《教育时报》上。

对上海的学校来说,今天是本学期工作的最后一天,从明天开始将正式进入寒假。上海市参加经合组织2009年度PISA测试,取得了全球第一的好成绩,让相关领导感到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今年的寒假和以往相比多了一天。说不定再过几年,上海学生的寒假生活将延长到四周。

每年放寒暑假,在大家的眼里都感到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若静下心来去思考,会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

1.学生放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自己猜想,在我国过去的学校特别是书院的学习,可能是没有明确假期的。因为当时大都是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学的很自由,似乎不需要另外安排假期。假期的创建应该和班级授课制这种“批量的、规模化生产”的教育方式有关,长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造成了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脱节,在两个学期之间给一个假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假期最初从哪开始,当初确定放假的初衷是什么,我尚未找到准确的资料依据,或许我的这些推测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有知情者一定要告诉我。

2.学校为什么要放假?

很多人都认为是两个原因:一是要避开严寒酷暑。尽管有些地方夏天并不炎热,冬天并不寒冷,但为了各地学生的教育公平,因此享受同样的假期;二是学生的学习强度和教师的教学强度都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学习和教学,一个个身心疲惫,需要通过假期调整身心,养精蓄锐,以便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没有说明白假期的价值。潘光旦先生1930年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文章一开头就说:学问没有止境,也就不宜有长时期的间断。学校的暑假寒假,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难道办教育和创制假期的人的本意,真要教人在这一个月或三个月之内完全停止学问工作么?我恐未必。可见在潘先生看来,学校放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学问。

潘先生毫不客气地指出:学校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重视教材。一种课本,少则读半年,多则读一年,使学生无一刻不在字里行间寻生活,从而失去了自动研究的机会。他认为这种专读一书的单调和痛苦,比八股文还要严重。他说,心理学家认为钩心斗角的八股文还有一种磨炼智力的功用,而那种在专读一书的教学模式,却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乐趣。

正因为如此,潘先生认为假期是每一个学生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学生提出两个要求:首先要树立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教员的学生的信念;其次要选择一两个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他举例说,在自然知识方面,可以做一次有目的的远足,从事地质的观察和生物标本的采集;在社会知识方面,可以找一个小题目,然后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研究。类似的选择可能有很多很多。

3.假期应该做些什么

我是很赞同潘先生对假期的解读的。

第一,放假的目的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学问。不是为了继续平时上学期间“在字里行间寻生活”那种专读一书的单调和痛苦的学问,而是要摆脱教师的阴影,去过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要选择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自主开展对学问的探究。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设计远足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调研,印证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可以就自己关心的某一个话题,深入科研院所和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收集与信息的采集,深化认识,形成观点。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学生一到假期,生活习惯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晚上熬夜,早晨不起床,将每日生活过的颠三倒四,这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在日本的很多学校里,放假期间学校的运动场所是保持开放的,学校要求学生回校做早操,参加体育锻炼;瑞士人精通滑雪、划船等户外活动,这与他们对青少年的扶持是有很大关系的。13岁至16岁学生都会领到一张假期通行证,持这一证件可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集体户外活动,如远足、打球、自行车、露营、划船、登山等。学校和家庭,应该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假期生活进行整体的设计,让孩子学会合理统筹地安排自己的假期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做一些家务,感受父母工作的辛劳。家长要安排孩子和自己共同工作上几天,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如果有可能的话,让孩子到某一单位去做实习生或者见习生,或者参加志愿者服务,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的阅历,这都是很有价值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这是说教方式无法取得的教育效果。现在世界各国的课程体系中,都非常关注“社会实践”或者“社会服务”方面的经历,因为有了切身的感悟和体验,才可能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让孩子过好一个假期,需要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