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警!迟迟不消失的原始反射,早期识别干预很重要

 新用户50212949 2021-11-11

导读

患儿,男,9 月龄。神经系统查体时发现拥抱反射可以引出、双手经常呈现握拳状态,请问这些现象是正常的吗?拥抱反射是什么?什么时候消退属于正常?除了拥抱反射你还知道哪些暂时性反射(原始反射)?

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婴幼儿的原始反射以及原始反射异常(未出现/消退延迟/已消失反射重新出现/左右两侧不对称)的临床意义。



如何定义原始反射异常?

反射检查为神经系统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工作我们常接触到的有深反射、浅反射和相关病理反射。但还有一类反射较为特殊,它们为新生儿和婴儿所特有,随着大脑额叶的发育在一定年龄会被一些更为成熟的主动运动取代而消失,这就是暂时性反射,也称为原始反射。

暂时性反射是由脑干介导的一类复杂的运动模式。早在胎龄第 25 周就开始形成,足月儿出生时就完全存在。发现暂时性反射异常对于早期识别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哪些情况提示暂时性反射异常1呢?

1. 相关暂时性反射在应该出现的年龄未出现或在应该消失的年龄未及时消失;2. 已经消失的暂时性反射再次重新出现;3. 相关暂时性反射左右两侧明显不对称。



以上 3 种情况都属于暂时性反射异常。


暂时性反射都有哪些?
异常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那么暂时性反射有哪些?正常情况下应该在什么年龄段出现及消失?相关暂时性反射异常又有那些提示意义?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加以说明。

暂时性反射共 20 余种。这里我们介绍常见的 10 种,其中 8 种在初生时即出现,另外 2 种分别在 2 月龄及 6~10 月龄左右出现2


01

初生即出现的暂时性反射


(1)拥抱反射(Moro reflex):又称莫罗反射。检查者托住新生儿的肩颈部使其身体上部离开检查台,突然改变其体位(使其头向下 10°~15°),新生儿出现双手握拳、双臂先外展后内收的「拥抱姿势」。

图片
拥抱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3

检查注意事项:被检查婴儿的头部要放置在正中位置;其手中不要握有物品。此反射与惊跳反射有相似之处,区分在于惊跳反射无双臂外展的表现。

临床意义:新生儿初生即有此反射,如果不能引出,提示有脑损伤。若两侧运动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锁骨骨折或臂丛神经损伤。此反射在生后 3~6 月消退,如果此反射持续存在可能与高反应性、冲动控制差、注意持续差、焦虑、情绪不稳定等相关。

(2)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和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检查者用手指触及新生儿面颊或口唇时其出现转向同侧类似于「觅食」的动作,称为觅食反射;出现吸吮的动作,称为吸吮反射。

图片
觅食反射和吸吮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2

此类反射出生后即出现,是新生儿生存必备的天然反射。在 4~7 月龄随着自主进食的出现而逐渐减弱、消失。

临床意义:当患儿存在锥体束病变时,此类反射可持续不消退,或者在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3)握持反射(grasping reflex):检查者用手指或者铅笔触及新生儿手掌时,会被其用手握紧;触其足底时其脚趾会蜷缩起来。新生儿的握持反射十分有力,部分可握紧检查者的手使其整个身体悬挂。

握持反射中的掌握持反射会在 3~4 月龄左右逐渐消退,代之以有意识的持物、握物,使其可以随意地拿起和放下物品,并将相关物品在两手之间传递。足底抓握反射于 9~12 月龄渐消失,这也是婴儿可以自如行走的基础。

临床意义:握持反射在初生时即有,若无法引出则提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或大脑损害。6 月龄以上掌握反射仍存在则提示皮质功能缺损的可能,尤其是额叶。

足底抓握反射初生时不出现或一直持续存在,提示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下或感觉运动系统功能不全。足底抓握反射不对称说明有单侧脑损伤存在的可能,若该反射持续存在,儿童在日后将很难完成独自站立与行走。

图片
掌握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2

图片
足底抓握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4

(4)交叉伸展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被检者置于仰卧位,检查者固定其一条腿,使其保持伸展,用手指稍用力地从脚跟向脚趾方向划线,被检者对侧脚先屈曲、外展,然后内收、伸展,企图蹬掉另一腿脚底的刺激。

图片
交叉伸展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1

交叉伸展反射于初生时即出现,多于 2 月龄左右消失。此反射是脊髓水平的反射。

临床意义:腿部伸展性痉挛的脑瘫患儿,因为无能力屈髋、屈膝,所以不能引出该反射。大脑损伤的婴儿此反射可在 2 月龄以后仍持续存在。

(5)迈步反射(stepping reflex):检查者用双手从腋下将宝宝托起,并让他的脚底碰触到平面上时,被检查者会迈开步,似乎在迈步、走路。

图片
迈步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2

迈步反射生后即出现,5~6 周后开始减弱,多数在 3 月龄随着腿部力量的增强而消失,随后在 8~12 个月龄时又会再次出现,这时的迈步已成为婴儿的自主行为。

临床意义:如 3 月龄后迈步反射持续存在并伴有腱反射亢进及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则提示存在脑性瘫痪的可能。

(6)安放反射(placing reflex):检查者将婴儿扶为站立位,使其一侧脚背抵及桌面下沿,此时该下肢先屈曲, 然后伸直将脚放在桌面上。此反射于出生时即存在,6 周以后消退。
图片
安放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5

临床意义:当该反射双侧不对称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偏瘫的可能。

(7)颈矫正反射(neck righting reflex):被检者取仰卧位,检查者将其头转向一侧,此时被检者的整身也随之向该侧旋转。

图片
颈矫正反射阳性 图源:参考文献6

图片
图片
颈矫正反射阴性 图源:参考文献6

颈矫正反射在初生时即出现,多数于 6 月龄时消失,1-6 月龄无法引出或 6 月龄后仍持续存在均视为异常。

临床意义:严重的脑性瘫痪儿童缺乏颈矫正反射,这类儿童不能调整头、躯干及肢体的位置,仰卧位或俯卧位时不能抬头,其翻身及学坐也有困难。

(8)侧弯反射(incurvation reflex):婴儿处于俯卧位或悬空俯位,用手指在婴儿一侧背部从肋缘下至髂棘划脊柱的平行线,婴儿躯干受到刺激的一侧出现侧弯,凸向对侧。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即能引出此反射,多数在 3 月龄左右消失。检查时需要注意两侧是否对称。

临床意义:3 月龄后若仍未消失则多提示存在脑损伤的可能。侧弯反射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到婴儿学坐,会对个体的注意力、协调能力及姿势的形成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02

生后数月出现的暂时性反射


(1)颈肢反射(neck tonic reflex):又称为颈强直性反射、颈紧张反射。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不对称性颈肢反射: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检查者将其头转向一侧 90°,其同侧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
图片
颈肢反射 图源:参考文献1

轻度颈肢反射阳性的婴儿往往看不到典型的姿势变化,有时仅在上肢发生微弱的瞬间变化,有时甚至只有肌张力的变化。肌张力的改变很难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屈曲脸朝向的一侧的上下肢,或伸展另一侧的上下肢,用手感来觉察肌张力的变化。颈肢反射于 2 月龄左右出现,最迟于 6 月龄消失。

临床意义:6 月龄后仍存在需考虑是否存在锥体束或者锥体外系病变。颈肢反射持续存在的儿童其手眼协调能力及视觉跟踪能力均较差,常常会引起阅读和书写方面的困难。

(2)抬躯反射 (landau reflex):被检者取俯卧位,检查者用两手分别托于被检查者胸腹部的前后面,将婴儿轻轻抬起,可见婴儿头向后仰抬起,躯干及下肢伸直,即为抬躯反射阳性。如果头部及下肢下垂,躯干弯曲即为抬躯反射阴性。
 
图片

抬躯反射阳性 图源:参考文献3

图片
 抬躯反射阴性 图源:参考文献3


此反射正常情况下于 6~10 月龄出现,30 个月龄消退。

临床意义:10~12 个月若仍不能引出则视为异常,提示存在脑瘫及智力低下可能。


03

暂时性反射总结


图片
图源: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