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琐忆

 一脩 2021-11-12

前晚心血来潮,与高中同桌通话一时余,畅叙至夜半。说来说去,话题总是绕不开高中时代的人和事。躺在书房抽屉里的高中毕业证书清晰地提醒着我,我的高中生活已然远去十余年了。十余年的时间湮没了许多。如今,那三年求学的经历慢慢变成了碎片,缀连这些碎片的绳索已经朽烂。

还能从记忆之渊打捞到多少碎片呢?面对高中同桌绘声绘色地忆述我们共有的高中经历,我有时竟一脸茫然——有这回事吗?努力想一想,方才渐渐清楚起来。

不明白为什么,我很少想起高中的事情。心理学家肯定要说,存在某种压抑性的记忆障碍。可是,我至今不知道障碍着什么。坦白地承认,对于高中,我确实有过一个小小的心结。然而,它能否算的上记忆障碍呢?不得而知。

我所就读的高中是县里的次等高中。最好的高中毫无疑问非一中莫属。在我尚在乡里读初中之时,时常听师长们说道“考入一中就意味着半只脚踏入大学。”因此,投考一中自然成了我初中三年奋斗的目标。实事求是地说,初中三年我的学习成绩用“名列前茅”形容不算自夸。那时候,我所在的年约有三百多学生,我的成绩时常跻身年段前十。偶尔失足,也鲜少跌出前二十。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我的班主任和多位授课老师对我报考一中寄予厚望。遗憾的是,我的中考成绩并不尽如人意,最终以几分之差与一中失之交臂。尤其令我感到不平的是,考入一中的13位同学之中,有些平常考试排名屡屡在我之后。这件事情对我打击甚大,想起父亲失望的神色,师长们的宽慰之辞始终没能平复我愤愤的情绪,整个夏天我都在“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悔中度过。后来,父亲不知道在哪里听来的一句鼓励之语对我进行勉励,那句话的大意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是带着父亲的失望和期许开启我的高中生活的,所以在入学之初,我便暗怀卧薪尝胆之志。

                                       园

我的家乡别名“岩城”,岩者,高山也,于此别名似可想见吾县多山的地理环境。我的高中校园便坐落在山坡上。山为凤凰山,据县志记载,吾县自明季建县以来,孔子庙、文昌阁、朱子祠均建于此山山麓。在许多邑人的眼里,凤凰山已然是本县的文脉所在。

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到高中校园的场景。沿着一段长长的缓坡上去,坡的尽头即是高中校园的大门口。大门口设有十余级长长的台阶,金黄色的校名高高的立在大门之上。从缓坡一路走来,骤然见到居高临下的校门,竟然觉得这个校门端的气势不凡。

拾级而上,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蓊郁葱茏的树木。树木的近旁是大操场,环绕大操场的是一栋教学楼、一栋科技楼,以及一座小小的舞台。事后我才获悉,我的高中母校设有初中部,通常是初一和高一在一栋教学楼,相对应的,初二与高二、初三和高三也在同一栋楼。而这个大操场是每周一全校师生举行升旗仪式,以及每天学生课间操的最主要用地。

穿过两排树木,眼前又是一条长长的阶梯。阶梯的左边有数栋高楼,那便是学生宿舍区;阶梯的右边是一栋较矮的建筑,那里分布着食堂和图书馆。那个食堂是我高中三年主要的用膳之地,而图书馆我几乎没有踏足。繁重的课业已经让人疲于应付,哪里还有余暇读闲书呢?

这便是初入校时高中母校留给我的直观印象。至于我了解到高二、高三的教学楼在何处,公共厕所在哪里,学校的另一侧还有一个地下食堂,那已经是很迟的事情了。

       窘     迫

与我的初中母校相比,高中母校的校园环境当然要显得更加阔大和幽美。然而,初入高中校园,我并没有感到欣喜和好奇,萦绕我心的是长久的窘迫感。

最直接的窘迫自然是源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未读高中之前,我长年在乡下老家生活,鲜有进城的机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城关是我心中渴盼抵达的远方。每当元宵佳节,听到旁人描述城关的元宵节是何等的热闹时,少年时代的我便格外期盼有朝一日也能见识一下城关是如何闹元宵的。当然,我清楚地知道,父亲是不可能特意带我到城关过元宵的——那意味着多出一笔不必要的开支。父亲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只要你好好读书,将来考进县城的高中,还怕看不到吗?”

然而,当我真正考入县城的高中,有大把时间去游逛这个曾经在我心中期待已久的远方时,我却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局促。没错,我怕走出校园太远,忘了返校的路。乡下的野径崎岖难行,可是即使是夜晚,我也找得到回家的路;城关的马路宽大平坦,然而就算是白天,我也担心迷路。因为这个原因,入学后的很长时间,我都没有出校逛街。

让我感到窘迫的还有交流问题。高中同学来自吾县十八个乡镇,每个地方的方言皆不相同,因此只能以普通话交流。然而,在入学之初,我对于讲普通话感到很别扭。先前在乡里读书,同学都是老乡,无论课上课下,相互之间均以方言交谈。只有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我们才短暂使用普通话。其时,如果有同学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那多半会被视为装腔作势。而初入高中,为了能与同学正常交谈,我被迫开始学说普通话。

因为说惯了方言,初讲普通话时,很不流利,经常一紧张,说话便期期艾艾。这让我很苦恼。所幸,同班之中尚有两个初中老乡。与他们交谈时,我便可以操起老家的方言。然而,因为吾乡方言与其余同学的方言差异甚大,常常引来他们的学舌和戏谑。这使我产生一种受辱感。从此,我更愿意保持缄默地将全副身心投入到学业上,而不是呼朋引类地谈天说地。

                                         程

当时的课程有哪些呢?我已经记不详细了,只记得每天课程都排的满满的,晚上还要晚自习至十点许。即使是周六,也需正常上课。到了高三,更是一周只休周天下午半天。语数英无疑是有的,这三科的分值占据高考总分泰半以上;理化生和政史地也是有的,它们分别是理科生与文科生必学的科目。我就学时,高一尚未进行文理分科,所有科目皆需学习、考试。高二时,由学生自愿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文科生攻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理科生致力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语文、数学、英语,无论文理科均需修习。

高一那年,我被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整的头晕转向,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尽管那时候就有一个论调甚嚣尘上:将来文科生不好就业。可是,对各类数字和公式的畏葸毫无悬念地压倒对未来择业的担忧。最终,我全凭自己的兴趣,成为了一名文科生。

当然,选择了文科并不意味着彻底告别理科。我记得高二那年还是有开设理化生的课程。尽管彼时那些课程已不为文科生所重,但当时风传的一则小道消息还是让我们不敢太过掉以轻心。据传,文科生需参加一场理化生的会考考试,会考成绩以ABCD四个等级评定,并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将来高考择优录取的一个参考依据。这则传闻多少约束了我们对理化生的放纵,我肯定是有认真复习那些课程的,我的会考成绩均以A等通过。然而,那些课程在我头脑中竟未残留任何痕迹,我完全记不起当时授课老师教学的情景了。

不对,生物老师还是让我印象深刻。他大约30出头,戴着一副眼镜,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有一天上课,班里一位男生不知为何突然爆了一句粗口,恰好被生物老师听见。生物老师瞬间勃然大怒,当场与那位男生爆发激烈的言语交锋。班级顿时陷入一片肃静,生物老师的斥责之声显得尤为尖利。此事已经过了十余年了,当日生物老师盛怒时脖子上青筋暴起的形象至今难忘。

                                        师

文理分科后,许多不参加高考的科目渐次被剔除,每天与我们打交道的几乎都是教授语数英、政史地的老师,他们从高二陪伴我们至高考结束。相处日久,自然对他们记忆尤深。

我们的班主任是我们的政治老师,高高瘦瘦的,写的一手好板书,许多堂课的主题是如何提升我们班级的学生成绩。高二升高三时期,为了鼓舞士气,他特意组织我们观看王国权的高考励志演讲视频。最后,又以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收尾。这堂课令我印象极深,以致现在当我听到《怒放的生命》的旋律,当日的情景时常在我脑中浮现。

不仅如此,临近高考前几个月,班主任又别有心裁的想出另一种方式激励我们。他要求每位学生将自己心中冲刺的大学以及激励自我的格言写出来,并制成宽大的海报,张贴在教室的显眼处,以时时鞭策学生。

班主任此举与夫差不忘父仇颇似。史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进犯越国,为越国所败,最终身负重伤归国而亡。其子夫差继位后,矢志报仇。为此,他安排宫人每天站在高处对自己喊:“夫差,你难道忘记越国杀了你的君父吗?”每每听到喊声,夫差就会振奋地大声回复道:“不敢!”

这种每日提醒自己的办法,让夫差长期处于不断进步的态势,吴国的发展一日强过一日,最终夫差成功复仇。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张海报是否也起到类似的鞭策作用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那时候我们对于大学的概念非常模糊,每位同学在自己意欲投考的大学一栏均写着本一、本二、本三等空泛的字眼。

语文老师是位半“绝顶”的中年男性,喜开玩笑,经常笑呵呵的,让人感觉很亲切。他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一字诀——背。背古文、背诗词、背经典文章,以及背一些他摘选出来的佳段,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方法令我受益匪浅,尽管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并不见佳,但许多经典辞章,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数学老师是位体态显胖的中年男子,讲课语速平缓、语调低沉,似显漫不经心。我素乏理科思维,数学成绩历来平庸,上他的课经常听着听着就打盹了。也许因为我时常睡眼惺忪的聆听数学课,所以数学老师竟留给我略带慵懒的印象。

英语老师是位中年女性,据说是齐鲁人士。未经求证,不知真假。但她声音洪亮、清脆,吐字发音带翘舌,讲话快人快语,上课从不拖沓,这份豪迈与干练倒是符合北方女性的气质,想来是北方人应该无误。有一件小事我记忆犹新。那天大约是默写英语单词,英语老师不知不觉走至我跟前,驻足观望良久,而后对着我的作业悠悠地点评道:“人长得很清秀,怎么字写的那么潦草?”当然,我把这句话视为表扬。我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对我颜值的肯定,而非对我字迹批判。

地理老师也是一名中年男士。中等身材,但中气十足,上课抑扬顿挫,讲解题目条分缕析、言之有序,我很喜欢他的课。他上课有一个特点——动辄随机点名提问。被提问者如果答得好,他会予以充分肯定,并提议同学们报以掌声。我曾获得过他的掌声,这极大的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从此,我对地理的兴趣愈浓。经常下功夫钻研地理,并常向其求教。不过,地理老师也会有不耐烦的时刻。一道题目屡教不会时,他会对学生说:“回去自己悟!”

历史老师是位中年女性。披一肩长发,夏天常穿连衣裙,讲课不疾不徐,显得格外的端庄优雅。她为我们复习历史时有一习惯,在每一个阶段会送我们一句格言警句。至于她送过哪些格言警句,我已悉数忘却。印象最深的是,她偶尔会在课堂上讲述她女儿投考大学的一些情况。那时,我便觉得听她述说她女儿的高考情况,要比听她讲课有趣的多。

当然,我还记得我们的年段长——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士。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终日板着脸,像是时刻准备逮住几个“坏”学生教训一番。每次召开年段大会,他经常措辞严厉地批评年段里出现的不正之风,如自习课吵闹、上课迟到、学生逃课等违纪现象。

不过,我也见过他温和的时刻。每次期中、期末等较为重要的考试之后,他会召集年段排名前20名的学生到其办公室聆训。其时,我的成绩尚可,是年级前20名的常客,因此有幸多次领教段长的垂训。说“训”有些过甚其辞了。此时的他已然敛起平日严肃的面容,露出少见的和颜悦色,对我们进行一番嘉许。时隔有年,那些慰勉人心的话语早已随风飘逝,唯对其和悦的笑脸记忆甚深。

     看    球

高中阶段,最为兴趣的体育项目是篮球。学校的大操场和小操场皆建有篮球场,每至课下时间,便有学生在那投篮。我的篮球兴趣也是始于高中时期。班里的多数男生热衷于打篮球,闲时也以谈论篮球为乐。那时,每个班级都有订阅报纸。每天报纸一到,就有男生抢着去看体育新闻之NBA动态。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慢慢地迷恋上了看球。

我的高中母校设有体育特长班,那些能跑善跳的体育生,每次训练之余,常会分组打篮球赛。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球技皆远超一般学生,打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常常吸引同学围观。他们打球时间较为固定,一般是在傍晚放学至晚自习前的那段时间。久而久之,这逐渐成为一道校园风景线。许多个黄昏时分,经常可以见到一群学生围在球场边上神情专注地看球,直至晚自习铃声响起才意犹未尽地各自散去。

围看体育特长生打球是一种乐趣,观看NBA球赛也是一种乐趣。那时候,多数学生是没有配备手机,与父母通话多半是用校内的公用电话。部分配有手机的同学也均是老式的按键手机,集上网、看视频、听音乐于一体的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因此,学生们只能通过学校食堂和校外快餐店的电视收看球赛。每至中午饭点时刻,食堂里、快餐店内经常可见一大群男生目不转睛地围看NBA球赛的盛况。那时候,姚明所效力的火箭队和科比所在的湖人队是学生中人气指数最高的两支球队。前者是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后者是由于高超的球艺。我也是在那个时期成为科比忠实的粉丝。

去年,这位陪伴我度过青葱岁月的篮坛巨星不幸罹难,一位同是科比球迷的高中同学特意给我来电,在电话里,他久久地诉说着他的震惊和悲伤。临了,我的朋友感慨再三:科比走了,我们的青春不在了,那个属于科比的时代正在退出历史的甬道而缓缓关闭。真是难以置信!一代传奇球星就这样仓促的落幕了?!

       男生,女生

如同许多文科班一样,我们班的男生数也是远低于女生。人们似乎一直存有这样一个偏见:女生适合读文科,男生更宜读理科。事实好像也在不断地验证这个偏见,每次考试拔得头筹者几乎是女生。

我所在的班级是A班,即所谓的尖子班。同学们大多是心无旁骛,一心向学。无论是晨曦,还是深夜,教室里均可见学生挑灯读书的壮景。桌面书本、试卷堆积如山,学生伏案做题、背书,不知疲倦。

如此之多的少男少女朝夕相处,是否会擦出些许感情的火花呢?当时已经暗地里喜欢看到心仪的女生,当然仅是一种朦胧的情绪。理论上并不明白什么是爱情。公开出双入对者几近于无。无意之间曾经听到一位男生说了一句话:“某某男生与某某女生互生情愫。”我愣了半晌——是哪两个呢?这事自然不能乱问,只好暗暗观察。最终并没有弄清楚是哪两个。直至高考结束多时,那些暗生的情愫才哗啦啦地浮出地表。这时,我才知道,互有好感者岂止两个。

      毕   业

当时的高中生都明白,高中三年勤苦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考大学。随着高考渐至,这个观念的分量一日一日地加重,终于在六月七日、八日那两天成为现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这两天如同一道巨大的关卡。迈过的人便可将积压已久的试卷、练习册、纠错本……潇洒地甩下,继而喜笑颜开地展望下一个征程——大学。

如今我告别大学校园都已近十年了,高中生活早就退到了渺不可及的远方。十余年的光阴一晃而逝,昔日的高中同学眼里多少有了些成熟甚或沧桑。近些年,我也鲜少游逛家乡的这座小城。每次回去,都是行色匆匆的赶路。日渐发胖的身体填满各种务实的打算,这时谁还有那个闲情逸致故地重游,感时伤怀呢?偶尔与高中同学聚首,回忆起一些往事,竟也心生疑惑——真的有这回事吗?那些故事仿佛嵌在另一个时代,既遥远又清晰,感觉很不真实。

                        2021年11月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