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行书《临晋唐名迹》:利落隽美,风卷云舒

 昵称40044036 2021-11-12

图片

董其昌
行书临晋唐名迹
手卷 水墨绫本
引首:23×101.5 cm
书法:23×260 cm
钤印: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
题识:董其昌临晋唐名迹。

图片
请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晚期官员、书画家。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董其昌一生,遍观古今法书名绘,其书法出入晋唐,下及宋元,无不临习,汲神髓而自开生面,集大成而终成巨擘。

此卷临晋唐诸家,利落隽美,若风卷云舒,龙蛇腾跃。尽得古人意趣而风神自具。更兼佳素良墨,故精气神焕然扑面,是其极精的作品。落款钤“知制诰日讲官”印,可知是其中年力学时所作。

图片

全卷共分五段,首段临王羲之《宰相安和帖》,此帖曾收于《大观帖》、《绛帖》、《淳化阁帖》等。董其昌自十八岁跟随莫如忠学书时,老师尊崇晋人书法的思想对董其昌影响很大,终其一生,以晋人为宗,心追手摹。此段临习,以意笔为之,略参原帖行气,董氏自家面目勃然而出。

图片

次段节临李邕《法华寺碑》,此碑为唐开元二十三年李邕五十七岁时所书,世传仅一剪裱孤本。李邕行书出自右军,用笔更沉厚,结体更紧凑,体势更险绝,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此碑是李邕行书成熟时的作品,个人风格显著,董其昌的临作吸取了原作紧凑的结体,用笔更加跌宕灵活,多了几分秀气。节录文字也格外有趣:叶公好龙,已遇真物。罗汉测佛,未了圣心。读来饱含禅机!

第三段临写张芝,董其昌以狂放、连绵的笔法来诠释他心目中的草圣张伯英,千古而下,足为异代知己。第四段临褚遂良小行楷书四行,结体端庄,笔画流美,足备仪范。

图片

末段临怀素《醉僧帖》,这首诗相传是怀素观看南朝张僧繇《醉僧图》后所作的题诗,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个热爱草书的僧人醉后挥笔的浪漫形象。董其昌对怀素情有独钟,临写其《自叙帖》已至烂熟的境地。故这末一段写得尤为飞翔得势,精作无疑。

董其昌于书学一道,终生不辍,自晋唐以下诸多大家,都是董其昌倾心追摹的对象。盘点董其昌的传世书迹,类似如此临诸家合为一卷的长卷书法尚有多卷,其中多庋藏于文博机构,可见董其昌以临摹诸家为能事,不乏炫技的得意。

此卷临晋唐诸家,不求其形似,故能意到笔随,妙夺神韵,而运笔中的流美姿态,雅逸风情,则是他满腹学问才华的自然流露。通篇节奏舒朗、和谐生动,极具韵律感。充分利用笔毫行走中提按顿挫的流转变化,从容不迫,形成董氏书法行云流水、神完气足的格调。用笔圆转流畅,时见牵丝映带,纤毫毕现而无圭角,用墨清丽淹润,在浓淡枯湿中蕴含平淡闲雅的格调。无论是临王羲之、李北海、张芝、褚河南还是怀素,董氏都略用原作之意,甚至完全不同于原作。此时本家之笔法和审美愈加明显,更多的是展现出董氏古淡、秀雅的自家风格面貌。

图片
董其昌《临诸家帖册》,点击图片可见全图放大

在其数十年的临古中,从诸家的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临帖,到掺合各家各派笔意,互转互换的集其大成的临古,都是为了董氏淡雅、秀润、古意的审美理想,围绕这个中心慢慢形成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既不迟滞刻板,也无扭捏造作,于平淡中见丰神,于舒朗中见意蕴,终于集大成而开生面,翱翔于前辈诸家间而面无愧色了。

卷前引首有上海朱孔阳题“香光墨宝”四大字。朱孔阳(1892-1986),上海松江人,精鉴别,富收藏,解放后发起成立上海美术考古学社。常年往来江浙诸地,协助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工作。


推荐用笔
|锴公|
工楷专用,聚锋之星
小程序, 微店+ , 交易担保 , 锴公|工楷专用,传统习字笔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