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夜星辰昨夜风——记原浏阳花鼓戏剧团著名演员谭佩双

 戏剧传媒 2021-11-12

昨夜星辰昨夜风

——记原浏阳花鼓戏剧团著名演员谭佩双

曾致

我喜欢探望戏曲界被遗忘的老艺人,倾听他们被遗忘的故事,感受他们被遗忘的声音。我想,在这些被遗忘的时空里,可以触摸历史的温度,看到社会的变迁,感知人间的冷暖。


2021年秋日的一个下午,我来到浏阳市车站路庆丰楼小区,探望一位曾经活跃在浏阳戏曲舞台上的老演员。她叫谭佩双,今年83岁。虽满脸皱纹,但五官精致,虽身材瘦小,但腰板硬朗。对于我的到来,她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她说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我,早几年在浏阳市花鼓戏剧团建团60周年晚上也看过我的主持。今天听到她的老同事王清平说我想去拜访她,感到很意外。她说:“我离开舞台50多年了,艺术上没有什么成绩,现在喉咙也唱不出了,也不能为剧团作贡献,真是对不住。”这简单的话语,让人感觉到眼前这位老人的真诚、善良和朴实。
当我问及老人的从艺往事,她的回忆愈来愈清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浏阳花鼓戏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谭佩双作为演员最幸福、最光彩的一段美好时光。她说:“这当然是每一位演职人员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浏阳剧团集体奋斗的成果。”


谭佩双,原名谈佩双,1938年9月13日出生于浏阳城关文盘巷,6岁时入读当时的浏中附小。在学校就特别喜欢跳舞,经常参加文艺表演。她的父亲谈光明是罗家祠堂附近浏阳戏院(今人民医院后门旧址)的经理。解放初期,她父亲经常接外地的湘剧、花鼓戏班子来戏院演出。益阳班、醴陵班、湘潭班、宁乡班都来演出过。谭佩双白天读书,晚上在戏院门口卖瓜子,锣鼓一响,她就溜进戏院看戏。天天浸在戏院,耳濡目染,偷学了不少湘剧曲牌和花鼓小调,并萌发了当演员的梦想。1953年夏天,群力楚剧团应邀来浏阳演出,这个剧团是三湘名艺人廖春山牵头领班,由醴湘剧社和湘潭湘艺剧社联合组成的,后来改称湘潭群力楚剧团,专演花鼓戏,剧目较多,曲调丰富,表演也好,深受欢迎。一天,谭佩双和她同学王桂珍一起来到后台化妆室,瞪着眼睛看旦角演员化妆。当时廖春山老师问:“两个小姑娘找谁?”谭佩双说,我们也想当演员唱戏咧。廖老师仔细打量了两位小姑娘,说:“那我给你们化个妆,先看看扮相怎么样,然后你们再唱个调子。”扮完妆后,两个小姑娘刚唱两句,廖春山就决定把她们招进群力剧团。


到了湘潭,谭佩双她们就在廖春山等老艺人的精心教授下练功、吊嗓子、学戏。谭佩双的开荒戏是由老艺人周明亮老师教的《小姑贤》,饰演桂珍一角,比较成功。当时的群力剧团各路名角云集,剧目繁多,但是每个戏都没有剧本,全靠老艺人口传心授。谭佩双爱戏痴戏,刻苦好学,虽然没有剧本,但每天曲不离口,把每句台词、唱词都牢记在心,很快就学会了《七层楼》《张四姐下凡》等十多个剧目。由于演出频繁,经常到醴陵、益阳等地演出,但是剧目跟不上,就临时演“搭桥戏”,《二度梅》《三天香》《四进士》《白鹤楼》等,只要观众点什么戏,他们就要唱什么戏,无须排练,即点即演,演员按行当分工,掌握大致的剧情,由于演员人数有限,所有同行当的角色都有这个行当的演员自己代理,这就称“带角”。一般来说,主要生、旦行的演员不会带角,丑、净行经常是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带角的演员要了解自己的兼演的角色、并主动按戏路上下场、参与演出。这两年多的演出对谭佩双的锻练非常大。她说,有时自己临时编词张口就来:“不唱三国不唱堂,今日我把XX唱……”“春日里,百花开,夏季来,艳阳照,秋风紧,阵阵凉,寒冬月,雪花飞……”都是她小时候在戏院看戏记的词。1955年,谭佩双的父亲把女儿从湘潭接回来参入浏阳实验剧团,1956年实验剧团正式改为浏阳花鼓戏剧团,谭佩双和王霞生、唐济敏、高月圆、沈华金、喻毓芳、王清平、李惠芳、吴丽萍、卜阳春等人一起,成为了剧团的第一批演员。


1956年,浏阳剧团首次出县去江西平江县城演出40多天,第一个传统戏《陈妙常》就是由谭佩双主演,她饰演陈妙常,王清平饰演潘必正,沈华金饰演潘母。这个戏一炮打响,一天三场日,场场爆满,观众看得如痴似醉。这一阶段,谭佩双还主演了《阴阳扇》《孟日红》《秦香莲》《杀蔡鸣凤》等剧目。前不久,她的老同事、著名浏阳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喻毓芳老师对笔者说:“当年我特别特别羡慕谭佩双,因为她是从群力剧团来的,有老师傅、老艺人专门教过,身法好,做工好,会演的戏又多,我经常跟她学。”老同事、著名浏阳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王清平向笔者介绍:“谭佩双刚进团就是一个有基础的演员,虽然嗓音条件不算很好,但是她很会行腔,会控制气息,所以韵味不错。”老同事、湘潭花鼓戏剧团著名演员李惠芳回忆说:“我和王清平、谭佩双那几年合作的戏最多,大家关系非常好,都很单纯,求上进,一心只想把戏演好。”1957年,湖南省湘剧院连续在浏阳演出一个礼拜,大型剧目《白蛇传》轰动县城。此时浏阳剧团正在浏阳蕉溪乡演出,听说省湘来了,剧团派谭佩双、李惠芳、王清平三人连夜从蕉溪走路赶回县城学戏。非常幸运的是,省湘剧院的名家彭俐侬、刘春泉(B组廖建华)、庄丽君为他们传授了《断桥》一折。加上湘剧大师徐绍清是浏阳人,老师们对浏阳剧团的演员格外关照,尽心尽力传授技艺。徐绍清的夫人徐福词还专门辅导老旦演员沈华金。后来,浏阳剧团又先后邀请省湘的刘韵英、株洲艺文湘剧团的尚星云等老师教授旦角的身法。因此,浏阳剧团虽然大多是由民间花鼓戏艺人组成的,但在舞台表演程式上,深受大剧种湘剧的影响,因而起点较高,音乐融入了湘剧元素,表演也比较规范。


1959年底,浏阳剧团在古港镇开办第一届小演员训练班,由唐济敏、高月圆、谭佩双、张贤淦担任教师,这个班后来涌现了何红、龚光能、邱卫东、钟雪梅等一批名演员。1960年4月,谭佩双和肖远扬、徐瑞萍等30多人,被湘潭地委抽调到湘潭组建地区花鼓戏剧团,他们演出了《烟花女告状》《八百里洞庭》等剧目。同年9月,谭佩双由湘潭地区文教局保送到湖南文艺学院学习导演专业,学制为三年。但由于当时她已在浏阳结婚,加上自己还想演戏,只学习了一年半,就中途退学,调回了浏阳剧团。当今天谈到这件事情,谭佩双遗憾万分,她责怪自己当时文化程度低,没有远见,目光短浅,没有听班主任的劝慰坚持读到毕业,所以就中断了学业,也局限了自己以后的发展。


调回浏阳后,谭佩双先后主演了《西厢记》《配绣鞋》《御河桥》《珍珠塔》《双推磨》《辞店》《讨学钱》《双下山》《白蛇传》《张羽煮海》《湘子与林英》《恩仇记》等传统戏,并参加了现代戏《瘦马记》《三里湾》等剧目的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期间,她还授徒李惠霞,并在高坪业余剧团当辅导老师,排演的现代戏《刘耀奇》很受欢迎,培养了罗和长、胡翠珍等一批演员和业余戏曲爱好者。
当年,浏阳剧团常演的传统剧目大多劳动人民和老艺人集体创作的,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都是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的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回忆在浏阳花鼓戏剧团的美好岁月,谭佩双老师眼里充满了无限的留恋。

由于1969年反封资修,谭佩双被下放到张坊104干校劳动,剧团解散,离开舞台,让谭佩双深受打击。1970年落实政策,她第一批被收回,安排在东门供销社当营业员。1973年,浏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撤销,恢复浏阳花鼓戏剧团,组织上希望谭佩双重返舞台。此时已有五个孩子的她顾虑重重:上有老下有小,再回到县城,一是没有房子住,二是如果继续上山下乡演出,孩子无法照顾,丈夫也不同意,三是从离开舞台的那天起,她就已经心灰意冷,没有练功吊嗓,加上觉得自己年纪来了,没有勇气和信心再演戏,于是,她就毅然了断了一切梦想,安心在供销社工作,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由于工作细致,认真负责,还曾担任东门街上中心店的主任。1989年,谭佩双在离县城遥远的东门供销合作社光荣退休。


1993年,谭佩双和老伴一起住到了浏阳的儿子家中,平静安然,淡淡的生活,与外界联系甚少。因为她的弟媳钟雪梅与剧团、剧协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她才偶尔参加过几次剧团老同志的聚会。她说以前在剧团工作时,还是个热心人,后来调去湘潭剧团的梁则生和彭咏春就是她当的介绍人。她的学生钟雪梅也是她介绍给自己的弟弟的。现在自己离开剧团50多年了,岁月不饶人,老一辈的、同辈的,走的走了,老的老了,谭佩双心里不免伤感起来。加上自己年岁已高,又不能为剧团出力,所以就太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跟她联系较多的老同事、原浏阳剧团副团长、著名演员周瑞华老师说:“佩双姐是个实在人,年轻时喜欢写日记,记下自己的心里话,谁对她好,谁帮了她的忙,她都工工整整记录下来。”


一个下午的交谈,眼前的谭佩双老师神情淡定,温和从容,但也不时流露出对自己人生中的几个选择表示深深的遗憾。但她已看淡烟云,甘于寂寞,宠辱不惊,虽然每个月仅三千元的工资,但她笑了笑说:“我水平不高,能力也不行,国家每个月给我发退休工资,多有多用,少有少用,我已经知足了。”
当年初到剧团意气风发的小姑娘,如今已变成了耄耋老人。从1969年下放农村算起,谭佩双离开舞台已有52年之久。这漫长的52年,是“润物细无声”的52年,更是“俏也不争春”的52年。无情的岁月,镌刻下了印着沧桑故事的皱纹,过去由于条件所限,演出剧目没有录音录像,仅有的几张剧照也在文革中付之一炬,她曾经光鲜亮丽的舞台风釆,只能停留在老一辈观众的记忆中。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浏阳花鼓戏的舞台上,谭佩双老师犹如昨夜星辰,已消失在茫茫夜空。我们衷心地祝福谭佩双老人安享晚年,健康长寿!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2021年11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