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露天电影

 新用户6362QkDQ 2021-11-12

编者按:谨以此文,纪念已经淡去的露天电影时代……

大约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都看过露天电影。

八十年代的乡村,娱乐节目是极为匮乏的,于是每月一次的露天电影就成了村民的文化盛筵。对于孩子来说,这更是一个狂欢的日子。

当天倘若放电影,村干部会提前通知大伙,借助口口相传,很快便传遍了村庄的每个角落。晚饭时分,村口的晒场上便响起了洪亮的音乐,播放着当时的流行歌曲,这时候,虽然还在吃晚饭,但早已心猿意马,巴不得一下子蹦过去看了,碍于家长的权威,只好以最快的速度扒拉完米饭,扛着板凳直奔晒场占位。
说起占位,也是很有意思的,倘若去的早,便可以占据最有利的观看位置,把长板凳放下,人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凳子背面都写着家长的名字,这是一种宣示,代表了我对这个位置的所有权,这与大学里用书本占位置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孩子们都搬着小凳子争相坐在前排,这也是孩子眼里的最佳位置。占位结束,一眼望去,上百条长凳子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蔚为壮观。占位后,会饶有兴致地看放映师傅搭建场地,用一块巨大的白色幕布,两头分别固定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竖立在地面,用绳子在四个方位固定,这样,一个简易的电影屏幕就搭建完成了。

晚饭结束后,村民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晒场上,一时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各种各样的小商贩也出现了,有卖冰棍的,有卖糖葫芦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象一个喧闹的集市。

电影正式开抬了,人群变得鸦雀无声,秩序出奇地好,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规规矩矩地坐好,伸长了脖子,对着银幕目不转晴,其专注的程度,秩序的优良,至今忆起仍唏嘘不已。

看到精彩处,晒场上静得匪夷所思,大人都张大着嘴巴,小孩则忘了啃自己的冰棍,融化的冰棍水滴在手腕上却浑然不觉,等回过神来,冰棍往往已经所剩无几。

当时的电影,以革命题材的居多,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也有武侠题材的影片,如当年红极一时的《少林寺》,场面的精彩与火爆令人大呼过瘾。看完影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夜无眠。下一天,常能看到一群小屁孩人手一根棍子在村里追打嬉闹,一时鸡犬不宁。

看电影,最怕断片,放至精彩处,录影带突然发生故障,银幕漆黑一片,这是最让人揪心的,这个时候,人群就沸腾了,有骂娘的,有四处走动的,有帮着放映员出谋划策的,霎时间乱成了一锅粥,而孩子们,则在人群里穿梭打闹,使得场面更加混乱。

看电影的间隙,也会躺在凳子上看星星,那时的星空清澈而深邃,银河高悬在天际,没有一丝浮云。

后来,电视机开始兴起,家家户户买了电视,对露天电影也就没有那么热衷了,而露天电影播放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再后来,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工作后,在居住的小镇上,偶尔也能在公园里看到露天电影,会驻足看一会儿,但盛况不再,也再难找回小时候的感觉了,所谓时过境迁吧……

有人说过,电影是一门怀旧的艺术,无非是历史或现实的重温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露天电影的所有记忆都是带着怀旧情结的,那是乡村娱乐节目匮乏年代最特殊的一道精神大餐,让人怀念!

作者简介:邢文建,70后,笔名悠然南山,凌波塘摄影文学协会微信公众号主编,从医,业余时间摄影及写作,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