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水北调——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

 能环宝 2021-11-12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构建我国四横三纵水网格局的跨流域、跨地区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其建设与管理涉及范围广、延续时间长、覆盖领域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特大型系统工程。经过半个世纪的科学论证和10余年的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规划最终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黄河的年均水量。规划的东、中、西三条干线,总长度4350公里,和东北大河黑龙江差不多;已建成的东线、中线一期工程2899公里,比岭南的母亲河珠江还要长。

那么,如此宏伟的大国工程,是如何实现的呢?


图片


图片
科学绘就宏伟蓝图
图片

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均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作。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由此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再次提出“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1958年8月《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把“南水北调”写入中央正式文献。此后,中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南水北调工作。1958年至1974年,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完成全部初期工程建设。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以历史发展的远见卓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继续筹划南水北调工程。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1985年3月、1988年6月,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推进南水北调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水北调各项工作提速,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党的十四大报告等均对南水北调工作作出部署。

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同时,黄淮海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矛盾以及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后,2000年华北、山东地区又遭遇特大干旱等,诸多原因把规划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推上了快车道。2000年9月国务院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南水北调工作汇报,明确要求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编制要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三先三后”原则)。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到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获批,过去了整整50年。50年间,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针对南水北调有着不同的学术争论和意见分歧,尽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技术困难,但我们党对实现满足北方人民对南水北调渴望的目标始终不渝,对统筹兼顾、科学比选、周密计划、民主决策的南水北调规划原则的坚持始终不渝,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为民宗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民主的工作作风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庄严承诺。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从此,南水北调工程结束了几十年的规划编制阶段,开启了工程实施的新篇章,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图片

图片
统筹建设“国之重器”
图片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它调水规模最大,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涉及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年调水量448亿立方米,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土石方开挖量就达17.8亿立方米,土石方填筑量6.2亿立方米,混凝土量6300万立方米;它调水距离长,规划中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6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七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总长度达5599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距离的调水工程;它工程技术复杂,不仅有丹江口大坝加高,中、东线穿越黄河,世界级特大型跨河渡槽与铁道、公路、油气管道的主体交叉,还有膨胀土、PCCP管道创新施工及冰期输水的安全运行,仅东线13级泵站总装机容量36.62万千瓦、总装机流量4447.6立方米/秒,为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此外,工程还面临着东线南四湖、京杭运河及沿线水污染治理,中线丹江口水库两年内搬迁安置34.5万移民等重大任务。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挑战性是其他工程少有的。为加强对南水北调工作的领导,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批复后,中央决定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最高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并设办事协调机构,即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南水北调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研究工程建设、征地移民、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保护等有关问题,全方位把控工作进度和质量,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政策、体制、资金及监督保障。

(一)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治污环保管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中始终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把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专题纳入《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在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如火如荼之时,中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规划》也在抓紧落实,组织建设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关停污染企业、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神定河、泗河、老灌河等重点污染河流治理与垃圾收集处理、小流域治理与生态移民。中央及全社会高度重视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生态补偿力度和对口支援范围不断加大。由于这些措施的落实,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水质及以上。

可以自豪地说,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南水北调工程,记录在南水北调的历史画卷里。

(二)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移民征迁工作

征地移民工作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工程的顺利建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社会性、时效性、安全性,实施过程中程序多、环节多、矛盾多,被形容为“天下第一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丹江口水库周边,需异地搬迁38万人,生产安置50多万人,两省每年需搬迁8万多人,强度远超三峡工程移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和尊重移民意愿,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补助政策并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使移民群众真正成为南水北调的受益者。

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这是广大移民干部在实践中积累的,是34.5万移民群众在奉献中创造的。为了国家行动,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广大移民干部和几十万移民奉献了他们的一切,他们是破解“天下第一难”的决定因素,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

(三)创新管理体制,探索管理模式

南水北调工程的特点和背景决定了其建设管理不能照搬一般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管模式,而应建立“政企分开、层次简约、责任明晰、调度科学、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划分,中央负责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建设,地方负责干线以外的地方配套工程建设。

首先,构建政府宏观调控的工程协调监管指挥机构。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组建了办事机构即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其次,在充分考虑工程实际和准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组建南水北调工程各项目法人作为工程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主体。

第三,探索完善了项目法人直接管理、代建制管理、委托式管理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模式。

第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筹措、科学管理南水北调资金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保证,规划将永远是一张画饼。如果在工程建设中资金断档,将给工程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更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

2002年中央决策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财力极大增强,但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规划最初确定中央财政出资20%、地方筹集南水北调基金35%、银行贷款45%的筹资方案,在执行中遇到了较大的问题:可行性研究阶段,由于设计深度加大,工程量增加,移民规划增加了范围和标准,物价上涨增加了建设投资等原因,工程投资几乎翻了一番;增加银行贷款又极大增加了工程成本和还贷负担;地方征收的南水北调资金迟迟难以到位等。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反复协调,历时5年,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部分转化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这样一来,中央投资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约占南水北调总投资的80%。巨额资金问题的解决,为工程可研报告的批复和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系列严格缜密的制度和规定,一项项认真深入的检查审计,保证了数千亿资金的安全。多次审计的结果表明,南水北调工程资金管理规范,干部防微杜渐,切实保证了南水北调的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图片


图片
伟大实践孕育形成宝贵精神
图片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之际,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优越制度,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果,得益于广大建设者的智慧与付出,得益于移民群众的大爱和奉献。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人们,在你拧开龙头的那一刻,请不要忘记它来自何处,这水,凝聚了太多人的艰辛、付出和期冀。

如今,工程全面通水已近7个年头,发挥了显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支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