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生活印象》

 新用户6362QkDQ 2021-11-12

前言:谨以此文纪念我在农村长大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1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做一个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份苦,是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无法想象的。

印象中,我八岁左右就随父母下地干活了,一直到十七岁初中毕业,其间有九年的务农经历,这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

种田是个苦差使,小时候最怕种田。那时候我们家田多,大约有七八亩的样子,每到农忙时节,随父母下到水田里插秧,放眼望去,日头下明晃晃的一大亩水田,真是浩瀚得可怕,父母在前面种,我和弟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一路弯着腰种着,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此起彼伏的蝉声更是增添了浮躁的心情,连时间都仿佛停滞了,这水田长得好似没有尽头,我们每种几十棵就起身望望后面,眼巴巴地盼着早点到达岸边,才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种了一半的时候,腰就酸得不行了,就直起腰休息一下,却常常招来大人的喝斥,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就蹲在水里种,汗水顺着额头流进了眼眶,眼前常模糊一片,涩涩地疼。一边种一边擦汗,等收工的时候,就像个泥猴一样,招来路人善意的嘲笑。

种田不仅考验体力与耐力,还会遭遇马蟥的骚扰,在种田的时候,如果感觉腿发痒,十有八九是被马蟥咬上了,抬起腿克服恐惧把马蟥揭下来狠狠地扔开去,留下一个渗着血的伤口,也管不了那么多,继续种。

收工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收拾农具,看着一片绿意盎然的秧苗在风中摇曳,很有成就感。在回家的路上,也会问起父母,为什么不发明一种自动插秧机呢?好让人解放出来。父亲常常笑着说,自动插秧机在搞人民公社的时候曾经有过,至于后来为什么慢慢消失了,他也不太清楚。

2

比起插秧,稻子的收割工作更是繁重,工序繁多。首先是收割,全靠人力。收割常常在最炎热的三伏天,毒辣辣的日头照下来,埋身于一片汪洋似的稻海里,像蚂蚁般一点点地收割,有时候想想人真是渺小。割稻不像插秧,累了是可以随时坐下来休息的,割完一长排稻子,就和弟弟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聊聊天,吹吹风,喝点茶水恢复体力。割稻是个机械式的工作,但一不小心也会割破手指,割破后就去池塘里用水冲一冲,再用嘴巴吮几下就又干上了,伤口的血很快就会凝固,但在汗水的侵袭下却隐隐作痛。

稻子割完,不是马上就能收获,需要放在田里晒干,大约过了一二天,去田里把稻子翻个身继续晒,这样晒了五六天以后,等稻草干透了,才去田里捆扎起来,用手推车或者船运回家。小的时候,每次只能扛一捆,再大一些,则能扛起两三捆稻子,在田埂上健步如飞。母亲这时候就常和父亲打趣:“还是生男娃好啊,扛起稻子来都比我强了。”

倘若稻田离家比较远,又是陆路,那就得用手推车,装上满满一车稻子,父亲在前面拉,我和弟弟轮流在后面推,三四里地,一路小跑着回家,遇到上桥的时候,就非常费劲,拉到家里常是气喘如牛。收割一亩田的稻子,得用手推车拉上七八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等拉完稻子,衣服常常是湿透的。父亲去世后,拉车的重任就交给了我和弟弟,一个拉一个推,当时正值青年,两个人跑得飞快,拉一亩田稻子不费多少时间,村里人看了常是叹息夹杂着羡慕:“多好的娃儿啊,倘若他们父亲在,一定会很欣慰的。”听着这样的话,常会很辛酸。

稻子运回家,还得用脱粒机脱粒,那是一个很危险的工作,把一捆捆稻子拆开,捧起一小把放到轰隆隆旋转的脱粒机上,这样重复的动作要做上几百次。尘土夹杂着稻草的碎屑腾空而起,直往鼻孔里钻,一亩稻子打完,人也变得灰扑扑的了。工作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一不留神稻草就会被脱粒机卷进去,非常危险。曾经也有村民在打稻子的时候,因走神手臂被卷进机器,需要截肢。打完稻子,最后用排风机扬尘去碎屑,这个过程也得花费一个小时左右。经过这样处理的稻子才能用箩筐挑回家里备用。选个天气好的日子,把稻子挑到晒场上暴晒,晒干了晒透了才能装在麻袋里长期保存。

3

记得我初中毕业以前,家家户户除了留下自己的口粮,都会把剩余的稻子运到镇上去,一部分“交公粮”,一部分卖钱,由粮管所统一收购。父亲划着小船,载着我们和一船稻子向镇上驶去,水路很长,仿佛要一个多小时。但在儿时的印象里,坐着船去卖稻子是最舒服的差使了,在船上或坐或躺,看船浆在清澈地水里荡出一圈圈涟漪,看水里的鱼儿互相追逐,看两岸淡紫色的芦花在风中轻扬,偶尔还能看见野鸭和白鹭在芦苇荡里出没,引来我们的一阵欢呼……。

稻子卖完,父亲常给我们买上一枝雪糕作为奖赏,父亲在船尾悠闲地划着浆,抽着烟,我和弟弟则在船舱里一边吮着雪糕一边看风景,船卸去了负载变得更轻灵了,在水里行得飞快,父亲甚至会轻轻地哼起歌来……

记忆里的农村生活是艰苦的,但留在记忆里的片段,却已没有了苦的滋味,更多的反而是甜。长年农活的历练,也给了我们一个好身体和一份坚毅的品质,这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