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那月,那个写小纸条的女孩

 江月之声 2021-11-12

     班上转来一个小男生,班主任康老师叫他小川。

没有欢迎仪式,自然也免去了他在讲台上的自我介绍。上午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过,戴眼镜的数学老师李老师已经在黑板上开始画图,康老师匆匆跟李老师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然后就把新生引进了教室里的最后一排,灵儿旁边有个空位,康老师说:“小川,你就坐在这儿吧!”小川个子很高,站在康老师旁边,就像是康老师身边生长的一棵小树苗。

李老师画完图开始讲题,同学们没有像往日那样聚精会神地听,都有些心思浮动,有几位同学还忍不住回头瞟上一眼。小川倒是很坦然,专注地望着黑板。李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尾音总是夹杂点家乡味儿。平日里倒也习惯了,可今天的课上同学们就感觉尾音特别地重,甚至有几个女生忍不住捂着嘴偷笑起来。李老师倒是一点没有生气的样子。他有意考考新生,就点名让小川发言,哇!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于是同学们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北京”。

小川的确来自北京,随着他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小城的,他没有小城里的人那么拘谨。

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同在一个班里面,男生和女生平时都不大说话。男孩子调皮,野,被康老师批评,也大多是踢足球砸破了居民家的玻璃,两个男生言语不和动手打起架来,一般也没怎么和女生闹过什么纠纷。女生们都比较害羞,找老师问个问题都要攀个伴儿去,若是不小心碰掉了男生课桌上的书本,赶紧弯下腰捡起来,道歉的话还没说出口,就已经脸红到了脖子根儿。

下午放了学,小川见几个女生去学校后院的水泥台打乒乓,也就跟了去。女生见他来,有些诧异,都忸怩起来,她们推举出其中打的最好的一个来打第一局,小川沉着应战,一招一式,像模像样。一来一去,其他女生也大方起来,一个挨一个地跟他过招。正在此时,班上的一群男生到后院来踢足球,见小川正和女生在一起打球,都颇为惊讶。其中最淘的男孩突然戏谑地喊了一嗓子:“满天的星星,一个大月亮。”于是,他们就哄笑起来。随后一人领起,众人拍着巴掌唱和起来:“满天的星星——一个大月亮。”小川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不禁窘迫起来。

小川坐的空位,其实是一个长桌子的一端,那时候桌子多为两斗,一张桌子并排坐两个人,桌斗不大,刚好能塞下一个书包。那时候的书包很多是妈妈的手工,用军绿的帆布做成,上面还绣上一个红五星什么的,有神气的还绣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者“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书包里也就是课本和练习本两样,没有什么辅导参考之类的书。文具盒则是明晃晃的铁皮做成,上面有延安宝塔山或者牡丹花什么的图案。背起书包,走起路来,会哗哗啦啦地响。

那时候男女同桌是要用粉笔画出来三八线的,美其名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男女生各执一端,维持边境和平无战事。小川的同桌灵儿,没好意思画上那条三八线。

灵儿不太爱说话,也不喜欢人多。一下课,男生们喜欢斗拐啦,一人弯腰众人依次跳山羊啦,大呼小叫的。女生们喜欢跳皮筋,掷沙包,也是一片欢声笑语。小川不去男生堆儿里凑热闹的时候,灵儿就给他写小纸条。“你为什么起名叫小川?”“这个呀,我出生在四川,我爸曾在那里搞建设。你呢?别的女生都叫花呀珍呀娟呀,你怎么叫灵儿呢?”“我母亲一生下我就去世了,母亲的名字里有一个'灵’字。母亲长什么样子,我只能在照片上看到。”“你的发卡很好看。”“唔,我也喜欢这个淡黄色。”

学校里的图书有些老旧,还略略有些个霉味。离学校不远的拐角处有一家小书店,亮晶晶的玻璃橱窗下摆放着一些好看的书和杂志。只有一个年老的售货员,带着老花镜,他总是低着头看报纸。只有听到有人说“麻烦你拿这本书给我看”时,他才抬起头从老花镜片的缝隙里看人。同学们有了余钱,都喜欢到那里买书。

日子在小纸条里游弋着。“小川,黄蓓佳的《小船小船》你看过吗?挺好看!我买的这本杂志上有这一篇,我看完借给你。”“好,鲁迅的《野草》,句子太美了,我摘抄完就给你看。”“你毕业后干什么?”“我爸让我去当兵,他想让我出去锻炼锻炼。”

快毕业了,同学之间流行送各种颜色封面的笔记本,扉页上还要写上几句勉励的话。也有个别送黑白一寸照的,背面写上“留念”两字。不过,这一般都是男生送男生,女生送女生。如果是异性之间送礼物,会被人笑话的。

后来,小川如愿穿上了军服,灵儿也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是小川先离开的学校,走的时候,给灵儿的书里留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画着一个穿军装的男孩,脸上是灿烂的笑,下面写着一行小字:“什么时候,我能再收到你的小纸条?”

2018-11-12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转发,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江月之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