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当今国内(部分)教育的筛选功能与培养功能

 尽年华终是梦 2021-11-12

自古至今,教育都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限制,培养和选拔出来的人才也都是国家机器运行所需要的人,是有目的的。所以筛选和培养人才也有了一定的标准,但是这样真的能做到人尽其才吗?我们的教育目的,还有教科书和参考书上写的那样纯洁吗?

在教育这条路上,从年级来看,如今的新一代孩童们大多止步于本科, 然而自我上了大学以后,普通高中也成了很多学生的一道坎。以广州为例,普高率只有66%左右,这还是近三年的新高。然而普高与职高升学率为5:5也已经成为一种宏观的政策导向。这就基本上注定了有近一半的孩子们不能参与到正常的本科学校的竞争当中,只能通过3+2、专升本考试等方式成为本科生。虽然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人生也不应该简单的用这种事情来衡量,但是作为学生的孩子们,这种经历和标签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都将一直深深的陪伴他们。这一点在过年过节亲戚朋友的交谈中尤其会凸显出来,成绩更好、学校更好的孩子当然会受到众人“无尽的”赞美,而成绩稍差的孩子们,也无法避免众人的盘问,甚至有些所谓的“长辈”直接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其道德品性的评判标准。这个过程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人们无一例外的都在无形之中赞美学习成绩好的、贬低学习成绩差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几乎直接从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放弃了培养一部分孩子作为今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劲动力的初衷。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他/她(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有向上进步的心向,那为什么最后考的还是不如别人好,不能在同一张试卷上答出更高的分数与名次呢?

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今培养人的目的与方法。

在如今班级授课制以及讲授法为主导的课堂当中,教师也很难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被家长寄予厚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智正在飞速成长的孩子们,即便在课堂上做到了让尽量更多的同学们都学会了今天所讲的内容,但是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心路历程”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很多教师授课的形式与内容被教学大纲所严格地限制着,导致很多孩子,即便到了高中毕业,也没有明白具体某一学科的基本内涵和研究范式,也没有发现学科之间微妙的不言而喻的联系。甚至有的孩子会惊讶于物理老师竟然会化学,生物老师竟然会英语等等,学科之间被严重地割裂了。这不仅代表着学生们的教师观出现严重的问题,还体现了当代教育体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表现的影响。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只应该会本学科内的知识,并不能同时讨论或讲授其它内容;教师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使得课程知识体系局限性很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十分有限,不论是知识内的还是课外延伸的,这从源头上就使学生的思维非常闭塞,因为学生们本就不是诸如欧几里得、伽利略、牛顿等学科专业人士,当然不会有“闲情逸致”对知识以及相关现象进行较深入的探究,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中学生能否良好的利用互联网工具,过滤网络上质量较差的内容和有失偏颇观点进行信息搜索和学习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各种教育体制的严格控制下,孩子们究竟学会了什么?我们的学科体系真的是完善的吗?可以做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答案当中哪怕接近一点吗?种种因素,最终体现在具体的某一个老师身上,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我相信所有人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不能保证都是好的),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真正传授下来的还有多少呢?孩子学到的又有多少呢?

最后的最后,一切的一切,只是回到了评价机制,同时也充当筛选机制的考试上了。分数为王,这就代表着,分数,就是一个孩子在他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最终的能力体现。这就导致所有的教育理论,面对这一惨白事实的时候,都成了毫无用处的文字,说难听一点,用来擦屁股都觉得剌得慌。中国从古至今就非常注重实际效益,包括现在的很多人都是唯结果论的忠实实践者,只要能达到目的,不论什么手段都可以,这当然不完全是坏事,但在教育上,倘若也持此态度,那么为了那个所谓的最最公平的考核,所有人便全都一股脑地拥上去,应付这件事去了。不用考虑完全平方公式的实际用途,以及被发明的历史背景,甚至是几何学在历史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都是需要在学习时同步传授给孩子们的,才不至于让学生们觉得自己在学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学习牛顿的万有引力的时候,也应该穿插一些必要的学科历史,以及形而上学基础,不然只是说了一些年代、事件、影响等等,这些东西可以冠冕堂皇地说上一大堆,但是坦白来讲,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人学习系统知识来讲效用并不大。因为学会知识很简单,只需要按照书上说的步骤,寻找到一定的规律,以后依葫芦画瓢即可,但是想要真正地系统地学会一门学科,还要知道知识的前因后果、知识的来龙去脉、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发明创造了这条教科书上的“真理”?也就是说,创造知识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会了那种思想(尽管每个人的脑回路都是不尽相同的),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创造出什么来,并且知道它与别的学科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这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在一些已经写好了的定理之中寻找规律。而不是,把影响了全人类思维模式的牛顿定律当成简单的一条公式来解题这么简单。

但正因如此,我们国家才培养出了很多“知识的能工巧匠”,却很难取得学术上的突破。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们,可以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做的很好。但是究极一生,却很难为该领域做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更多别的贡献。更多的时候,是完全的“工具人”的存在。我并没有贬低这些辛勤工作的人们,他们为了祖国的稳定、繁荣与发展也贡献出了难以磨灭的作用。但也可能是在牺牲了一些看不到的东西的前提之下。其实培养他们最初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让他们“自由的”在学术之中展开无限的想象,而只是为国家机器服务罢了,而现实中,也只能如此。因为几乎没人不会折服在体制之内,只能做着“分内”的事情。成为被“歌颂”的螺丝钉。

这种“蛰伏”也许算一种智慧,也许也是困住人们思维的枷锁。

永远不要忘记,思维控制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选择与判断,究竟是出于你自己,还是源于别人已经制定好的规则、制度、体系之下。

那些深夜独自思考的人,也许才是清醒的吧。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