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苦旅,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凄风和冷雨,有人开始悲叹;经过险滩和暗礁,有人变得迷茫。当大家都在抱怨生活艰辛、命运坎坷之时,有人却觉得心宽有路、有容乃大。 没有谁不被人在背后议论,没有谁可以万事顺遂,只有提高自身修养,宽以待人、真诚交友,才能求得心安和恬静。 ![]() 明代大儒王阳明博学多才,喜欢读书思考,并积极地付诸实践。他常说谦虚其心、宏大其量,遇事三思、超然一笑,让很多读者深受感染。 不过这位大儒也是凡夫俗子,他曾遇到过一件想不开的事情,一时心中郁闷,便外出散心。下面介绍的是王阳明登楼远眺,创作了一首名作,饱含哲理,值得欣赏。 ![]() 登阅江楼明代:王阳明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 明太祖朱元璋面南背北之后,曾前往金陵城西北的狮子山欣赏风景。他看见此处风景秀丽,非常适合游览观光,只可惜地势较低。于是他便命人设计、修建了一座阅江楼。 时间一眨眼便匆匆过去了几十年,明世宗即位后,平定叛乱有功的王阳明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可是不久皇帝就开始冷落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臣子,王阳明知道自己被人讨厌,于是借口父亲生病,便辞官回乡,这首诗就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下。 ![]() 首联交代了时节和地点,诗人在肃杀的秋色中登上山顶。山上寒意袭人,落叶遍地,令人倍感萧索气息。诗人缓步登上高楼,一边极目远眺,一边追忆先皇的文治武功,心中却充满了惆怅。 “楼荒旧有名”,传达出这座著名的观景胜地已经破旧不堪,由于年久失修,不仅摇摇欲坠,而且充满了岁月的沧桑之感。“驻龙旌”,暗示出作者非常怀念大明王朝昔日的辉煌和荣光,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现状的不满。 ![]() 颔联富有哲理,“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诗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曾身经百战,指挥过很多大仗和恶杖。他消灭过土匪,更平定过亲王的叛乱,为大明王朝的中兴立下过汗马功劳。 可是纵然有石头城的险要地势,还有长江天堑的绝对优势,六朝古都却繁华不再,多少帝王和将相都功败垂成、被人不齿。所以诗人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行仁政,根本无须天堑和高大深厚的城墙。 ![]() 颈联转而抒写悲叹,苍翠的山色蕴藏着王者之气,大江奔流在肃杀的秋色之中。诗人熟读诗书、通晓历史,非常了解石头城的变迁,之所以朝代不断更替,都是因为历代帝王只是单纯依靠天险和地利,而不重视施加仁义,以至于最后百姓们民不聊生,终于揭竿而起。 诗人凝望着眼前的无边秋色,心中更感到无限悲愁。最后两句终于止不住抒写了不尽的悲叹,他站在楼上凭栏四顾,心潮起伏,国事衰微、才不经用,无不让他心生悲怆。“新亭”二字,化用东晋南渡时那些士大夫在新亭对泣的典故,作者在这里表达极其感伤的情怀。 ![]() 王阳明的这首七律饱含哲理,值得欣赏。作者先描写了山顶风日清美的景象,回忆了明太祖法驾幸临的往事。可是诗人凭栏遥望,看见处处都是肃杀的秋景,又顿生遐思,于是感悟到帝王们都“险存道德虚天堑”,所以才让很多才子有志难伸。 诗人因物兴感,并在作品中蕴含了致治之思,都是因为登楼所感。细细品味,诗人主张明君应该对百姓施加仁义,而普通人也要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不要轻易地动怒,凡事更该三思而后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