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 33″》此时无声胜有声

 E7音乐 2021-11-12

《4′ 33″》此时无声胜有声

很久没有品鉴了,这周出一期品鉴。今天带来的是实验音乐家 John Cage的作品《4′ 33″》,聊聊另类的音乐表现艺术。在此之前大家不妨欣赏下这首曲目。听了几秒后,你有没有尝试调整音量或者检查耳机?摔了耳机的别怪小E哈。不要错怪你的耳机,这是一首时长4分33秒的空白作品~~~!惊不惊喜?一起来深入了解这首作品吧。

这首4′ 33″》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容易演奏的作品,因为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只要你卡好时间,能杵在那4分33秒你就可以完成这个作品。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不能搞音乐,你至少可以演奏音乐大师John Cage的这首作品。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种作品应该被归结到行为艺术,不能算是音乐作品。那这首4′ 33″》究竟算不算音乐作品呢?

1

创作思路

1961年卫斯理大学初版的一本名叫《Silence》的书中谈到,John Cage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总是要求自己思考两个问题:“我们要去哪里?我们在做什么?”这首沉默4′ 33″》的作品揭示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

首先,创作者会在头脑中产生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想象美的东西。由于这是在头脑中构建的,所以这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至少在呈现上是这样的,但你不能说这里没有东西,因为“它”存在于创作者的头脑中。

接下来,创作者落实头脑中的构思,在这个想法落地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想象崩塌的问题。也就是说,想象中的美与客观的现实并不一致。那么怎么能让两者一致呢?这就是John Cage在4′ 33″》中思考并呈现的问题。

再者,创作者在创作时一定会考虑歌曲如何进行——不管是旋律走向还是和声走向。这个阶段,又会碰上多种问题,比如与自己想象的进行出现偏差,或者思维短路,再或者当你进行到某部分时,你发现和其他人的想法有冲突了等。怎么能让进行可以顺着自己的心呢?John Cage的建议是,不管不顾,继续前进。

2

从想法到落地

他的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他在1947 年瓦萨学院的一次演讲。当时,John Cage向观众透露了他的几个愿望。其中之一是谱写一段不间断的寂静,把它卖给背景音乐公司Muzak。它将有三到四分半钟长——这是录音音乐的标准长度,它的标题是《Silent Prayer》(沉默的祈祷)。John Cage计划以一个单一的想法开始,他希望最终这首作品能像花朵的颜色、形状和香味一样诱人,而结局将很隐晦。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正在创作《Sonatas and Interludes》,它是一个由十六首奏鸣曲构成的循环。所以这个想法也是他当时思路的一部分。

之后,他完成了手稿,手稿宣称“为任何乐器或乐器组合而写”。然后它指定了三个设定持续时间的动作——分别是 33 秒、2 分 40 秒和 1 分 20 秒。对于每个乐章,Cage对表演者的唯一指示是“Tacet”(拉丁语:“[it] is quiet”,在音乐中用来表示音乐家不要演奏)。基于这些设想和规划,他终于在1952年完成了创作。

1952年8月29日钢琴家David Tudor在纽约伍德斯托克的Maverick Concert Hall音乐厅完成了这首作品的表演。他坐在钢琴前,在架子上放了一个乐谱,设置了秒表,合上了盖子——然后静静地坐了 33 秒。他短暂地打开琴盖,然后重新合上盖子,他重新设置了秒表并坐了2 分 40 秒,偶尔翻动乐谱。接着,他再次重复了这个动作,这次是1 分 20 秒。最后他站了起来,在剩下的观众(不少观众离席了)礼貌的掌声中鞠躬,然后走下舞台。这样带着争议的一首作品就完成了。

William Marx的版本

3

影响

作品往往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一个时代的某种呈现。那么,John Cage在创作的时候受到了哪些的启发?4′ 33″出现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No.1

受到的影响

1.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John Cage一位,早在1897 年,Alphonse Allais就完成了由二十四个空白小节组成的《聋人葬礼进行曲(Obsequies of a Deaf Man)》。想想就觉得是一部非常有爱的作品。Alphonse Allais有一个同事叫 Erik Satie,他恰好是John Cage崇拜的音乐家,所以John Cage的创作很有可能受到《聋人葬礼进行曲》的影响。

2. John Cage的朋友 Robert Rauschenberg是位视觉艺术家。他在1951 年创作了一系列白色画作,那些作品会根据悬挂它们的房间内不同的光线条件而变化,呈现房间里人的影子等等。这也是John Cage的灵感来源之一。正如John Cage后来所说,“实际上,推动我找到它的不是胆量,而是 Rauschenberg的白色画作......当我看到它们时,我说,'哦,是的,我必须做点什么。否则我就落后了,否则音乐就落后了。”

 Robert Rauschenberg和他的作品

3. 在这部作品问世前,John Cage参观了哈佛大学的消音室,这个教室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完全隔绝声音。他当时非常想要找到一种绝对无声的状态,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当时听到两种声音,一种高,一种低。我跟工程师描述了我听到的,他告诉我高的部分是神经系统运作的声音,低的部分是血液循环的声音。”这让John Cage理解到,不可能存在一个完全安静的时刻。这一理解推动了这首作品的出现。

消音室

4. John Cage在4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中国的禅宗。禅宗所提倡的“清净”、自然”也是他灵感的来源。

No.2

带来的影响

4′ 33″的出现,可谓是撼动了音乐的固有模式。当时,很多人完全不买账。

在当时的演出现场,一位观看演出的群众大喊:“善良人们,让我们把这些人赶出这个城市吧!”还有人认为这是达达主义的艺术家在舞台上作秀。

乐评人也不买账,把这场表演称为:“格林尼治村的暴露狂。”的确在当时的西方的文化中,人们很少会安静的坐着,更别说在音乐厅里了。

John Cage正面回复了这样的质疑声。“他们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沉默这回事。他们以为是沉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倾听。作品里充满了意外的声音。你可以听到外面的风在搅动,雨滴拍打在着屋顶,人们的说话声,或者人来人往时会发出的各种有趣的声音。”

也有评论家对4′ 33″》赞不绝口,认为它是本世纪最为重要的作品。音乐学家 Richard Taruskin 认为4′ 33″是无意识行为一个例子。自浪漫时代以来,作曲家们一直在努力创作可以脱离任何社会关系、超越时空界限的音乐;作曲家希望将作曲家和艺术家完全从创作过程中移除。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表达”,实际上只是艺术与我们从出生以来就受到的社会标准的融合。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言语,大他者的言语无处不在。因此,实现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将艺术家这个主体从创作过程中移除。

John Cage通过利用抛硬币一样的机制来做出构建。4′ 33″突出了每个个体的重要性。表演这首作品的艺术家Tudor称这首作品会带来最强烈的聆听体验,面对沉默和空,听众会尽力想从其中听到什么。于是,每个个体,将因此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听觉体验。

你在沉默的4′ 33″中又听到了什么呢?

觉得它算是音乐吗?

为什么John Cage指定了 33 秒、2 分 40 秒和 1 分 20 秒这三个动作时间呢?

参考资料:

http:///piano/writings/silence-taught-john-cage/

https://en./wiki/4%E2%80%B233%E2%80%B3

https://www./features/works/what-is-the-point-of-john-cage-433/

伙伴们觉得这个作品算是音乐吗?

轰炸我们的评论区,小E陪你奋战到深夜

附赠AIWAYMA

无声的给小E点个再看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