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掉》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二十一年夏 (原载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五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别丢掉》赏析 《别丢掉》这首诗堪称林徽因所有诗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即使在同时代的诗作中,《别丢掉》也以它表达感情的独特而美丽的方式显得别有番的味。这首诗无疑是写了一段隐脚而寂寞的情感。在林徽因的大部分抒情作品中,对逝情的缅怀与追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淡淡的伤感与愁绪,占据了诗的情感天地,表达了一种轻纱似的情绪。《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正是逝情的渺茫与零落,一种情绪的氛围:那一些往日的热情仿佛已逝去,但它依稀还像流水似的,在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轻轻地淌着。“我”(也就是抒情主体)的心中还眷恋着那一番逝情,“你”(情感诉诸的对象)也“仍要保存着那真。”今夜的天,与往日“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一样有“满天的星”如“梦似的挂起”。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了人。“你”若还希望兑现那一份情感,你就“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作为一个新月派诗人,林徽因的诗作必然更多地带有浪漫主义的气质。但,一种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格局也出现在她的笔下。比如表述上的有意变格、改路和错向,隐蔽了联想的桥梁,加上诗思的间杂离落,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在《别丢掉》这首诗中,错杂的诗句,添重了逝情的渺茫与零落,别有一番情致。这种隐曲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必然具有另一种美学意义。林徽因当然不是一个很纯粹的现代派诗人。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在她的许多诗里,人们均可以发现传统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托物言情的手法与现代主义的意象联络的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时而是主人公在直抒情热或托物言情,时而是意象本身成为多情的倾诉者。《别丢掉》这首诗的主干意绪兴许只有这么三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举个例子,“那一把过往的热情”和“隔山灯火”,前者是情,后者是景,一虚一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隔山灯火”这个意象本身具有感性美和理性美的双重魅力,它的境界已扩伸入抒情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它既是“那一把过往的热情”的具象化、知觉化,又是一个独立的意象,情意浓重,自具风采。《别丢掉》中也有用得很巧妙、很隐蓄的比喻,虽然是托物言情,又颇有些意象的深意,喻体本身又往往兼具情感和理性的双重风貌。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1930年前后,林徽因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与徐志摩曾有过短暂重聚。此时,徐志摩早已娶了陆小曼,而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不久后,林徽因的新诗《那一晚》在1931年4月《诗刊》第2 期上刊登。” 1920年,徐志摩转入英国剑桥大学深造,爱上了随父游历欧洲的林徽因。这一年,徐志摩23岁,已是有妇之夫,这一年,林徽因17岁,仍是花季少女。 1922年,徐志摩为了求娶林徽因与刚刚生下孩子的张幼仪离婚,做了万众唾弃的负心人。但是,林徽因无法承受这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爱情,于是回国嫁给了父亲的世交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这段往事家喻户晓,但直至如今仍有人坚信,在这段感情里,自始至终都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而林徽因则是从来没有爱过徐志摩。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是林徽因的亲友和粉丝,尤其是她的儿女,避尊者讳嘛,很正常。 要证明这种说法的荒谬,其实并不难。比如,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曾在写给胡适的亲笔信中倾诉道:“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林徽因不是不爱徐志摩,只是她更爱与梁思成建立起的家庭,不愿意为了徐志摩而失去这份安稳。不是不爱,只是不够爱。 实际上,林徽因不仅爱过徐志摩,而且这份爱一直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二人各自婚娶后,他们仍保持着超友谊关系。 1930年前后,林徽因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与徐志摩曾有过短暂重聚。此时,徐志摩早已娶了陆小曼,而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 不久后,林徽因的新诗《那一晚》在1931年4月《诗刊》第2 期上刊登,其诗曰: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这首《那一晚》,意境唯美,感情真挚,在林徽因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绝对算得上是上乘之作,这一点是文坛内外公认的事实。但非常值得玩味的是,1932年陈梦家在主编《新月诗选》时却并未收录这首诗,这一点十分不寻常。 一般认为,林徽因的这首《那一晚》,是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作为二人的共同好友,陈梦家深知其中内情,理性的他不想因为一首诗引起不好的影响,所以才没有将林徽因的《那一晚》收录到《新月诗选》中。 细读该诗不难发现,这种说法确实并非空穴来风。 从“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两句可知,他们的关系绝对是超友谊的,否则又怎么可能手牵着手一起看星空? 从“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两句又可知,他们的感情走到了尽头,并做出了分手各自生活的决定。 余下诸文,则都是在倾诉她对这份感情的眷恋与不舍,所要表达的意思,与上文提及的林徽因写给胡适的信中所言,是完全一致的——不是不爱你,选择分手只是因为我更爱我的家。 更加直接的证据则是来自当事人徐志摩,当他看到这首诗后,第一时间写了一首《你去》予以回应,并且也发表了,开篇就是:“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其中亦不乏深情语句,比如:“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而且,徐志摩这首《你去》的结尾是这样的:“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这又是“分手”,又是“我爱你”的,表达得够明白,够直接了吧!难道说,这又是徐志摩在自作多情?不过,我们倒也大可不必因此指责林徽因的用情不专。因为,有些感情,真的可以无关风月,只为真心。至少,林徽因确实是一个诚实而坦荡的人,否则她就不会亲口告诉梁思成自己爱上了金岳霖。对她来说,爱可以只是精神层面的,圣洁而纯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二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金岳霖与林徽因“金岳霖对林徽因,默默守候了一辈子,保护了一辈子,让世人感慨。但是,静观他这一生,唏嘘之余,何尝又不为他有一点抱不平呢?林徽因体弱,患有严重的肺病,加上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常年缠绵病榻。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悲痛万分,当着自己学生的面痛哭不止。”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的第三年。 忽然有一天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自己很痛苦,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 林徽因爱上的另个一个男人就是金岳霖。 一边是爱妻,一边是好友,梁思成十分痛苦和为难。 面对林徽因的坦诚,梁思成通宵未眠。他最终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你们幸福。” 林徽因将同样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看来,梁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此后,梁思成与林徽因继续携手相守,直到林徽因撒手人寰。 林徽因死后七年,梁思成再娶。但是,金岳霖却终身未娶,直到孤独终老。 在林徽因生前,梁思成夫妇一直和金岳霖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就连居住,两家也一直都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不仅是梁思成家的座上常客,甚至就连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也要他来裁决是非对错。 不止如此,梁思成夫妇的孩子叫金岳霖为“金爸爸”,很多时候接送孩子上学的事情,就是由这位“金爸爸”来完成的。 林徽因体弱,患有严重的肺病,加上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常年缠绵病榻。梁思成公务繁忙,金岳霖就自觉承担起了照顾林徽因的责任。端茶送药,无微不至,还兼职奶爸,陪孩子玩耍。 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悲痛万分,当着自己学生的面痛哭不止。他送给林徽因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岳霖已经年逾古稀。一天,他忽然在北京饭店宴请好友,大家都很纳闷时,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满座看着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唏嘘不已。 在他的心中,也许林徽因从未离开。 很多人曾经希望能够听金岳霖亲口讲讲自己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但是他什么也没说。 直到临终前,金岳霖才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他大概是不想有什么流言蜚语伤了林徽因,哪怕她已远去多年。 相传,金岳霖曾经问林徽因下辈子是否可以在一起。林徽因回答说:“如果下辈子相遇,我做金岳霖,你做林徽因。” 即使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哲学家,金岳霖大概也对下辈子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吧。 金岳霖、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只有发生在他们身上才是一段佳话,发生在其他人的身上,很可能就是一段丑闻、一个笑话,或者一个悲剧。 毫无疑问,金岳霖是睿智的,当之无愧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哲学泰斗。 但是,他在对待爱情这件事上,却又是那么执着,即使他表现得是如此冷静和平和。但越是如此,越显得偏执和癫狂。 如果说金岳霖先生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偏执的人也就是罢了,但他又偏偏不是。 除了爱情,金岳霖先生是个率性得可爱、很放得开的人。 是哲学泰斗、大学教授,长期出国留学的经历也让他颇有绅士之风度。但是,金岳霖却喜欢斗鸡、斗蛐蛐等市井游戏。 在金先生房间的角落里,摆着很多蛐蛐缸。他还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可以随意啄食桌上的饭菜,与主人同食。 金岳霖还经常和同事的孩子比赛斗鸡、斗蛐蛐,输了就给孩子买大梨或者石榴。 金岳霖讨厌政治,他说:“与其在部里拍马屁,不如在水果摊上唱歌。” 曾经和好友冯友兰一起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后碍于友人面子出任系主任。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当这个领导。毕恭毕敬在办公室坐了半天,发现既没什么事,也没人找自己,于是就回家看书去了。后来,学校只好解除了他的行政职务。 金岳霖有个当妇产科医生的朋友叫杨步伟。 有一天,金岳霖打电话给杨步伟,火急火燎地催她到自己家来,具体是什么事情也不说,只承诺事成之后请吃烤鸭。 到了金岳霖家才知道,原来他养了只母鸡,因为平时给鸡喂鱼肝油导致太胖难产,一只鸡蛋三天还没生下来。 杨步伟将一半露在外的鸡蛋掏了出来,金岳霖感叹不已。随后兑现承诺,请杨夫妇吃北京烤鸭。 金岳霖先生还曾经忘记过自己姓什么。 他曾经给朋友陶孟和打电话,电话是佣人接的,可是他却一时忘了自己是谁,但又不好意思说不知道。 他只好说:“别管我是谁。让陶先生接电话就是了。” 但是执拗的佣人不答应,非得搞清楚对方是谁才行。金先生只好问受雇于自己拉洋车的车夫。结果车夫也不知道。 金岳霖急了,朝车夫大吼:“你就没听别人说过?”车夫回答说:“我听别人叫你金博士。” 先生这才想起自己姓金,但是电话那头早挂了。 就是这样,一个率性、可爱而有趣的人,却将一生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与其说金岳霖先生静静守候、陪伴了林徽因一辈子,不如说更像是做了她一辈子的陪衬。 当然,这么说有些残酷,也似乎贬低了这份纯洁无上的爱情。也有人会说,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值得守候一辈子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但是,这一辈子的守候,个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也只有先生自己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