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大夫磨勘-下

 祥宏讲夷坚 2021-11-13

宋代段子:这故事对研究宋代官制的诸多方面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官场胥吏心理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在宋太祖期,他就对中央部门的胥吏深恶痛绝,因为这些人对人情世故了若指掌,心机很深

【原文】


良久,持一纸示沈曰:“依此书写,诉诸尚书。”读之,大抵指考功主事陈仲夷吹毛求疵,拟邀厚赂。且引某人某人例,乞送棘寺或临安鞫治而置于理,庶为奸胥舞文之戒。沈谢曰:“词意详尽,皆吾心所欲剖露而不能者。敢问陈主事安在?”笑曰:“即我也。”沈曰:“既受教于君,何容相诉?”曰:“无伤也。”

明日,尚书朝退入部,沈持状自言。陈生在旁,切反目而视,尚书责问颇峻。陈诋沈以为不可行,词色颇悖。尚书叱使去曰:“今日不书钞,当送狱。”陈羞愤咄咄而退。至晚,文书遂成。沈后屡语人,以为省部事无巨细,尽出此曹手,若挟贵临之,愈生节目。吾所费至微,然能撼之者,蓋寻常士大夫行赇,经涉非一,及真入主吏家,不能十二。兹乃悉得之,故其应如响,予亲闻之于沈云。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仁和县吏||徐大夫||临安吏髙生||书吏江佐||张允蹈二狱||天津丐者||李将仕-上||阳春县


【白话语音文字版】


很长时间过去,这官吏才出来,他拿着一张纸给沈大夫,说道:“您照着纸上的文字书写,把这个情况向吏部尚书上诉。”沈大夫一读,那大略意思是指责考功主事陈仲夷吹毛求疵,看样子是想求丰厚的贿赂,同时援引了某人某人的例子,请求尚书把陈仲夷移送大理寺或临安府审问治罪,这样才合理,目的是警戒那些舞文弄墨的奸滑胥吏。沈大夫感谢道:“您写的这些,词意详尽,都是我心里想说而没说的话。请问这位被告的陈主事在哪儿?”那官吏笑道:“我就是啊!”沈大夫窘迫道:“我既然是有求于您,过来听您的建议,怎么能又告你的状呢?”陈仲夷说:“没关系的。”

第二天,吏部尚书退朝回到部里,沈大夫拿着状子向尚书陈诉。陈仲夷就在旁边,一副翻脸不认人的样子看着沈大夫,尚书很严厉的责问此事。陈仲夷诋毁沈的说辞,并说沈的要求做不到,两人的言辞都是相冲的。尚书大声斥责陈仲夷,让他赶紧去办,说道:“今天不把沈大夫的文件准备好,就把你送到有司审理。”陈仲夷很羞愤的样子,嘟嘟囔囔的走了。到了晚上,沈大夫迁转的文书就下达了。

沈大夫后来屡次跟别人聊起此事,他认为中央省部里的大事小事,其实都是出自陈仲夷一类人之手,如果走关系找大官压他办此事,更容易节外生枝。他说:“我这次升官所花的费用很少,之所以能搞定,大概因为一般的官员行贿,找的人多,真能找到办事的正主儿,十个人里没有两个。这一回,我的钱是由这位主管官吏全得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此事当场办好。

这故事我(洪迈)是亲耳听沈某说的。

【祥宏点评】:尚书,此处指吏部尚书;考功主事,考功,是官署名,属吏部,主管官员的考课、磨勘等事。主事是具体办事人员;棘寺,泛指九卿官署,也是大理寺的别称;书钞,书抄,资料的辑录;行赇qiú,贿赂;故事生动的描述了一次行贿事件,体现了宋代官员政绩考核、升迁过程中的细节,陈仲夷这类人苦活累活都是他们干的,某种意义上他们算是一种有能力的“强人”,因为官场的细节、上级的心理他们无一不把控。这故事让我们看到宋代官场的行事风格似乎一直延续下来了。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2-宋代官府里面的吏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