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曲》和《山海经》相遇,会发生什么? 诗人但丁被誉为“意大利语之父”,1307年至1321年创作了长诗《神曲》,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作家博尔赫斯曾赞叹:“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曾给过我如此强烈的美学震撼。”自问世以来,《神曲》为无数的诗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源泉,成为影响欧洲文化的经典巨著。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山海经》引发了无数画家的想象,诗人陶渊明有诗句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因为想象,《神曲》与《山海经》都有了奇幻瑰丽的魔力,文字将不可见的可见,又激发无数艺术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鲜活的图景。恰逢但丁逝世700周年之际,上海明珠美术馆于2021年11月6日至2022年2月20日,策划举办题为“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从源头汲水,在回溯中展望未来。 “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得到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的大力支持,共展出来自中国和意大利的70余件多元媒介作品,涵盖文献、绘画、版画、剪纸、装置、影像、艺术家书等丰富表现形式,从神秘雄奇的文学遗产出发,通过艺术家们丰沛的想象力与饱满的创造力,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建立与当代社会及人类处境的艺术连结,积极促进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神曲》:在黑暗中蜿蜒地走向光明 本次展览《神曲》部分出自意大利文化部Cantica21艺术竞赛项目中脱颖而出的5位意大利当代艺术家,西尔维娅·坎波雷西(Silvia Camporesi)、里昂·康蒂尼(Leone Contini)、瓦伦蒂娜·福瑞安(Valentina Furian)、玛塔·罗伯蒂(Marta Roberti)、马里内拉·塞纳托雷(Marinella Senatore)的最新创作。他们的作品在黑暗中蜿蜒地走向光明,对照着但丁在《神曲》中的幻游。 展览从但丁笔下囚禁着罪恶深重的灵魂的“地狱”开始,在瓦伦蒂娜·福瑞安的影像作品《恰科》中,营造出沉浸式的暗黑氛围体验,但艺术亦赋予了希望的可能。 瓦伦蒂娜主要研究动态图像艺术,她的创作所涉及的主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从日常想象延伸到奇异的幻想。《恰科》以对《神曲》中地狱第6歌的重新诠释为基础,由一系列不同时刻的画面组成:有的追逐现实,有的描绘现实,有的则预示未来的衰落。 在马里内拉·塞纳托雷的《攀登星辰》中,但丁的叙述被大胆的重新诠释,大恶人渎圣者万尼·符契的灵魂在艺术家的想象中得到救赎。她是一位多学科的艺术家,其创作的特点是激活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对话。 《攀登星辰》的灵感来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24歌和第25歌,重新诠释了但丁的叙述,想象符契的灵魂得到救赎,从地狱中得到净化,经过炼狱,最终到达天堂,标题“攀登星辰”正是炼狱篇结尾的诗句。 但丁在《神曲》中对人的净化有诸多暗示与隐喻。玛塔·罗伯蒂从《神曲》中具象的动物着手,其作品《异世界动物寓言集》聚焦但丁在《神曲》的旅行中遇到的一些动物,包括一个采用巨大的折本屏风样式的装置,由一组八幅刻在复写纸上的大型绘画组成,展示着一个动物寓言集,其共同的主题是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变形。 西尔维娅·坎波雷西则创作了一本艺术家书,以探索和验证诗中反复出现的抽象数字的内涵,试图揭示“隐藏的学说”。作品灵感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和隐微论者雷内·格农在1925年的作品《但丁的隐微论》中对但丁《神曲》的隐蔽解读。格农认为,除文学、政治、神学意义之外,《神曲》还有第四层意义,即启蒙意义。 《神曲》之为“喜剧”在于这是一段克服困难、不断冒险、净化自己,并最终获得奖励的旅程。而此次《神曲》部分展览的终点正是里昂·康蒂尼的《净界山》,和史诗的净界相似,《净界山》山顶有一个繁茂的花园,废弃的瓦砾堆显现出转变的生机。站在近代历史的战争的废墟上,垒起的瓦砾螺旋上升,再生为一个孕育着生命的绿色花园空间:我们处在这一朝着未来转变的过渡地带,但生机或许已经悄然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于展览序章部分规划特别空间,展出来自意大利特莱加尼百科全书学院的4本珍贵《神曲》手抄本还原,让观众能够以感性而直观的方式体会文本与图象由来已久的水乳交融,以及经典文学作品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山海经》:让古代文本成为撬动想象的支点 与《神曲》手抄本还原相呼应,此次特别展出上海图书馆馆藏的2部明代《山海经》珍稀刻本。其中《山海经十八卷》为明嘉靖15年(1536)刻本,《山海经释义十八卷图像一卷》为明万历25年(1597)刻本,更是难得的图像集。这2部难得一见的明代刻本仅在开幕后对公众开放观赏一周。 《山海经》被学者誉为“吾国古籍,瑰伟瑰奇之最者”,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经历漫长岁月才不断增益成书,于先秦时期成形。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对《山海经》做了勘校整理,形成后世的定本,晋人郭璞最早为之做注。这次展览甄选7位中国艺术家从《山海经》出发的多元当代创作,它们绝非插图式的注脚,而是让古代文本成为撬动想象的支点,展开一场充盈着东方意蕴与当代思辨的视觉冒险。 邵译农的《天上人间》系列绘画,是其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个展示计划,将彩云、祥云、乌云绘制在不同的空间墙面上,以二十四节气命名。艺术家将自我的精神能量以连续不断的彩云为媒介,一气呵成地灌注在工笔画用绢布之上,形成一个巨大而虚幻的空间,用色彩与留白将我们引入于绢本上铺陈的东方神话场域。 ![]() 邱岸雄的《新山海经》系列版画,依照现存明清《山海经》刻本的图像风格用白描的方式描绘,朴素简单。作品以一种奇特的想象力对现实世界进行重构,构建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神话世界。每张图配有文字,以《山海经》的体例描述了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文字亦庄亦谐,艺术家的微言大义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 ![]() 邬建安的《白日梦的森林》系列装置等,主题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根源:有《山海经》中身发异声的奇形动物,也有由汉代“摇钱树”化出的“白日梦的森林”。把异常的动物置于形象奇异的发光森林当中,光影交错,神话世界与当代思考连成一条隐性的线索。 ![]() 孙逊的《鸱吻之泪》系列绘画,鸱吻是东方文化中古代建筑屋脊两端神兽,设鸱吻之像于屋脊,喻避灾防火吉祥之意。“鸱吻之泪”对于艺术家是一种暗喻,自近代历史以来,东亚文化时至今日发展出不同的现代面貌,这组绘画作品正希望呈现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对于东亚文化之现代性的反思。 ![]() 从奇异的生灵到山川河流,柴一茗将广大与精微、文本与想象进行暧昧的杂糅,以个人化的方式对古老的“地理书”进行亦真亦幻的描绘,创作出《山海经之南山经》等系列绘画。在此展出的4幅同名风景画正是对应3篇《山经》和1篇《大荒经》,将文学、鬼神、山水田园都融入绘画之中,色彩斑斓,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旖旎,淡雅之间蕴藏神秘趣味,自在之间虚掩睿智调侃。 ![]() 在展厅深处,吴俊勇和彭薇两位艺术家都通过绘画和动画并置的方式,“从故事出发,创造新的故事”。吴俊勇的《风穿过松林》绘画、《飞舟》动画,将东西方文学与图像资源为我所用,创造出一系列熟悉又陌生的视觉图景。彭薇的《我们都需要故事》系列绘画与动画用举重若轻的方式探讨着诸如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故事仿佛折射人类存在的棱镜等超越文明疆界的古老而鲜活的议题。 ![]() ![]() 据悉,此次展览期间,围绕《神曲》与《山海经》,明珠美术馆特邀专家学者从多角度解读分享。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作家包慧怡谈《神曲》中的怪物与魔兽(该讲座与译林出版社合作推出),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以神熊与玄玉的新发现为例探讨《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思亮解读《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等等丰富扎实的内容。 本次展览还专门设计了“神游山海经”主题的儿童探索手册,分“神话传说”“神秘国度”“神奇动物”三个篇章,配以手绘插画,用深入浅出的趣味形式引导小观众们自主探索《山海经》的世界,并且可以动手填色、绘画,手脑并用,寓教于乐。儿童戏剧冬令营也在筹备中,用戏剧编织中国古典故事。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主办方供图 ![]() 秋季文创与2022年订阅已开启 ![]() ![]() ![]() ![]() ![]() ![]() ![]() ← 进入微店订购文创 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报纸订阅 中国邮政平台 → 本报为周报,周四出刊,通过邮局寄送,邮发代号3-22,全年订价61.8元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