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简称北欧师(1943年7月-1945年5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的一支党卫军部队。党卫军第11'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于1943年组建,由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外籍日耳曼人组成。在完成基本训练后,该师被派往克罗地亚与游击队作战,并正式升格为装甲掷弹兵师。该师的标志和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大致相同,北欧师是盾形标志左上角缺角,维京师是盾形标志右上角缺角,另外北欧师万字标志外套一个圆环。外籍人员为主的师甚至超过了以德国人为主的师,即便那些由德国人组成的师中亦不乏外籍志愿兵的身影。 党卫军第11装甲掷弹兵师徽标 1940年初,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建立一个新的党卫军装甲军-党卫军第3(德意志)装甲军II(Germanische) SS-Panzerkorps],该军下辖由德国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混编的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掷弹兵师(5. 师长弗里茨·冯·舒尔茨(1896-1944),一战期间曾服役于奥匈帝国军队,1932年加入纳粹党奥地利分部,1933年流亡至德国。二战爆发后,舒尔茨先后在“元首”团内担任营长,后担任“北欧”团团长,后又先后担任党卫军第1步兵旅和第2步兵旅旅长,继而在1943年5月升任新组建的“北欧”师师长。1944年7月在纳尔瓦地区作战时伤重身亡。舒尔茨曾在1942年1月18日担任“北欧”团团长时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后在1944年3月12日获得橡饰,并在同年8月8日被追授双剑饰。 师长弗里茨·冯·舒尔茨 1943年9月间,“北欧”师被调往克罗地亚,一面进行训练,一面参加当地的反游击战。在克罗地亚驻防期间,“北欧”师还补充了部分从当地征召的德意志人,而原计划加入该师荷兰志愿兵由于后来组成了自己的独立部队,因此没有成为“北欧”师的一部分。“北欧”师的兵员尽管主要为丹麦籍和挪威籍志愿兵,但包括少量来自瑞典、芬兰的志愿兵。“北欧”师最后于1943年10月间形成完整的战斗力,被调往东线战场,作为党卫军第3“日耳曼尼亚”装甲军的一部分,在北方集团军群编成下作战。 1943年11月至12月间,“北欧”师被部署在列宁格勒前线的奥拉宁堡地区(Oranienbaum)。1944年1月,苏军在列宁格勒前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北欧”师在惨烈的战斗中蒙受了严重损失,被迫与其他德军部队一道向西撤退。奉命执行后卫任务的“北欧”师以顽强的阻击迟滞苏军的进攻,一路且战且退,于5月间抵达爱沙尼亚东北部的纳尔瓦地区(Narva),后于7月退守到坦能堡防线(Tannenberg Line),并在此坚守了近两个月时间。在防守坦能堡防线的战斗中,“北欧”师再次遭受重创,失去了多名高级指挥官,在7月27日的战斗中,该师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均阵前毙命,师长弗里茨·冯·舒尔茨中将也身负重伤,于次日不治身亡,由约阿希姆·齐格勒少将接任师长。 1944年9月中旬,“北欧”师放弃坦能堡防线,奉命向拉脱维亚撤退,在里加(Riga)附近地区建立防御阵地,随后逐渐撤退到著名的库尔兰桥头堡中,并再次坚守到1945年初,该师在第一、二、四次库尔兰战役中都经历了激烈的战斗,表现出色。“北欧”师于1945年1月从里堡登船,沿海路撤回德国本土,投入到波美拉尼亚地区的防御作战,进而在1945年3月中旬退守柏林东北方向奥德河沿岸的防御阵地中,为保卫第三帝国的首都做最后的努力。 1945年4月16日,苏军发动柏林战役,以猛烈的炮火和优势兵力突破了德军沿奥德河部署的外围防线,迫使包括“北欧”师在内的德国守军向柏林市区退却。1945年4月16日,北欧师接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最后一道命令:进入柏林的东部防线。从17日至20日白热化的战斗一直在该师的阵地上持续。22日,该师被迫撤入柏林市区的蒂尔加腾(Tiergarten),这里成为了北欧师的最后战场。在这段日子里,师长齐格勒开始变得沮丧因为他不想看到他的部队在这座废墟般的城市里被毁灭。有些部队在北欧师撤入市区时由于混乱而被分割成一些独立的战斗集群各自为战,'挪威'和 '丹麦'团以及部分第11工兵营的部队不久就发现他们正在守卫着斯普雷河(Spree) 上的桥梁。 然而这些掷弹兵和工兵们很快就被乘着橡皮艇穿越斯普雷河的苏军突击队击退并被迫撤至已夷为废墟的政府区。与此同时,苏军主力在政府区南面的特雷普托公园(Treptow)开始对北欧师发起进攻---这里由第11工兵营和第11'赫尔曼·冯·萨尔扎'装甲团(SS-Panzer Regiment 11 Hermann von Salza)的残余守卫,装甲团团长考施(SS-Obersturmbannfuehrer Kausch)指挥了该团在战争中最后一次装甲攻击,成功的阻止了敌人在此处的进攻。 25日,在斯普河和泰尔托运河(Teltow)的最后一战打响,此时由于师长齐格勒已经丧失了全部斗志,不能够再正常指挥部队,所以党卫队旅队长兼党卫军少将古斯塔夫·库鲁肯贝格博士(SS-Brigadefuehrer und Generalmajor der Waffen-SS Dr.Gustav Krukenberg)接替了他的位置。他还带来了300名党卫军第33 '查里曼大帝'志愿掷弹兵师(33 Charlemagne)的法国志愿兵并且迅速了重整了北欧师的防御阵地。第二天大部分的残存兵力退入了政府区并于27日撤至国会大厦(Reichstag)一带。 柏林街道上被摧毁的北欧师装甲车从27日至30日守军们就在这最后的几公里范围内做垂死挣扎,有的士兵竟然将自己用铁链锁死在据点的机枪座上!30日晚上8点,'挪威'和'丹麦'战斗集群的指挥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特讷德(SS-Sturmbannfuherer Ternedde)被师长库鲁肯贝格召见并被告知希特勒已死的消息,同时命令他率领幸存者突围。结果只有少数人安全逃脱,而临时属于该师的党卫军第503重装甲营(SS-503 Schwere PanzerAbteilung) 残余的最后两辆虎王坦克也在国会大厦附近的电车轨道上被击毁。其他大多数人都在国会大厦和其它政府建筑物的防御战中战死或被俘。 右图中在柏林街道被摧毁的车辆,即隶属于北欧师,车头左侧有北欧师标志。 1945年5月1日,苏军消灭了国会大厦里的最后一个抵抗者。5月2日,德军在柏林的卫戍部队宣布投降,大约有130000人被关入苏军战俘营,只有很少人后来活着回到了他们为之血战过的祖国。其他向英美盟军投降的北欧师幸存者最后被送回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经受了重建的本国政府严酷的审讯和漫长的监禁,许多人不堪折磨而死,而该师向盟军投降的德国人则要面对艾森豪威尔的'解除武装敌军死亡营'(Disarmed Enemy Forces death camps)的饥饿、疾病和死亡。 另外补充,1945年在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柏林德军城防司令部与下令所有守军尽最大努力突出柏林,主要为北欧师的国会大厦守军(约600人),主力为隶属党卫军503重装甲营的5辆虎王(另一说法为2辆,其组员全为非德裔人)﹐第2装甲团的2辆豹式,1辆突击炮及8辆各类型装甲车辆,该突围由戴尔(SS 虎王314号的指挥官)所率领﹐于1944年5月1日在弗雷德里克斯)地铁站口集结﹐并向西面突围试图突围至霍斯坦(HOLSTEIN)同时向当地的加拿大军投降。但突围行动到1944年5月2日受到苏军的猛烈阻截﹐所有坦克全部被击毁﹐只有小部份部队能徒步越过苏军的防线到达夏洛滕伯格﹐但最后他们也全数被俘﹐而并未能到达目的地哈威尔 。 在二战时期武装党卫军各作战师当中,“北欧”师属于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经受了东线艰难防御战的考验,而且也是少数参加柏林保卫战并战斗至最后一刻的党卫军部队之一。在战争期间,大约有7800名(约2000人来自北石勒苏益格的德意志族群)丹麦志愿兵。在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中服役,其中绝大多数服役于党卫军“北欧”师,3980名官兵阵亡。在德军中服役的挪威志愿兵大约有6000人,其中在1944年1月服役于党卫军中的挪威志愿兵为3878人,其中绝大多数在“北欧”师中。“北欧”师先后有32名官兵荣获骑士十勋章,其中5人获得橡叶饰,1人获得双剑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