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疼痛的世界,你是否会向往?

 我思故我在hyp 2021-11-13
图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换一种我常用的说法就是,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唯一不例外的就是例外。这些“例外”,让我们感受到造物的神奇,认识到众生应平等,也让我们的世界充满无限可能。

对每个人来说,疼痛都是很不愉快的体验,所以医学家们才要研究出这么多的止痛片和麻醉剂。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为病人实施手术前,给病人喝下药酒,让病人昏迷过去,避免手术时的疼痛。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只能靠口服酒精和草药起到麻醉的作用。

中国最早有正式记录的麻醉药是东汉时期华佗发明的麻沸散。麻沸散也是草药熬成的口服麻醉药,据说主要成分可能是曼陀罗花。而古代的欧洲人没能发明出这样的麻醉药品,做手术时只能把病人打晕才实施手术,还是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直到发明了现代的麻醉剂,病人才摆脱了外科手术的疼痛。

图片
曼陀罗花  图片来源:pixabay
在麻醉药和止痛药还没普及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把鸦片当止痛药来用,但鸦片会造成严重的上瘾和后遗症,过度使用时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旧社会经常有人吸大烟把自己吸死了,就是过度吸鸦片造成的中枢神经抑制,呼吸困难死亡。
鸦片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吗啡。吗啡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分泌带来愉悦的化学物质,从而达到强力镇痛的效果。吗啡的英文名叫Morphine,是以希腊神话当中的梦境与睡眠之神Morpheus命名的。吗啡的镇痛效果非常强,一些癌症患者到了晚期病痛加剧,用普通止痛药也没用了,只能用吗啡来止痛。
图片
无痛无汗的孩子
图片
但是,世界上有极少数人,生来就没有痛觉。印度有一对姐弟,一个7岁,一个5岁。他们磕碰受伤时从不哭泣,他们父母也没在意,还以为他们是特别坚强。一次父母出门,留他们独自在家时,他们竟然把自己咬得满身鲜血淋漓,把自己手指头都活活咬了下来。因为他们根本感觉不到疼痛,即使受了重伤他们也不当一回事。
这对姐弟都得了先天性无痛症,这是一种罕见病。患者天生就不会感觉疼痛。所以不少幼年患者受伤了也不会及时哭闹提醒父母,有时还会自残取乐,因为他们没有痛觉,不知道受伤会威胁生命。所以不少无痛症患者在幼年时就因为受伤或者感染早早离世。
还有少数的无痛症患者,除了没有痛觉,也不会流汗,这种疾病叫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是无痛症的一种但比普通的无痛症更可怕。这种病全世界只有30多例。患者皮肤毛孔闭塞,汗液不能排出体表,所以很容易体温过高,经常引起发烧。有的患者在婴儿时期就死于高烧。即使患者能活下来,一到夏天就只能待在空调房里,经常洗澡,经常排尿来降低体温。
图片
无痛症的成因
图片
无痛症在医学上叫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简称HSAN,是一大类以损害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为主的遗传性疾病的总称(也就是说无痛症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目前所知的无痛症可分为5种类型,造成这5类无痛症的基因有很多种,有些致病基因是显性遗传,也有些是隐形遗传。
很多无痛症是SCN9A基因突变造成的。那对咬掉自己手指的印度姐弟,就是SCN9A基因的突变造成的无痛症。这种基因与Nav1.7钠通道有关,当SCN9A突变时通路会被抑制,使人类失去感受疼痛的能力。
图片
2009年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是关于II型无痛症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分析发现,II型无痛症是5号染色体上的FAM134B基因发生了变异。FAM134B蛋白常见于背根节神经元中,那是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这种蛋白能维持背根节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研究发现,FAM134B基因变异也会导致这种基因无法正常表达,不能合成FAM134B蛋白,进而导致背根节神经元凋亡,使患者无法感觉疼痛。
而无痛无汗症则属于IV型无痛症,这种病是酪氨酸受体激酶1(NTRK1)基因突变造成。NTRK1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编码酪氨酸受体,这个受体维持感觉神经元与交感神经元的生存。当NTRK1基因突变时,会使得酪氨酸受体功能变得不完全,使神经元失去正常传导外界刺激的能力。患者缺乏痛觉是因为背根神经节的受损,无汗是因为控制汗腺的交感神经元受损。
图片
痛与不痛,如何选择
图片
虽然疼痛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但它却是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动物受到伤害时,产生的疼痛感觉能给他们发出警告性信号,让它们保护好自己身体,防止受到更多的伤害。
虽然无痛症患者感受不到疼痛,但这对他们来说是弊大于利。他们感受不到身体受伤,也感觉不到急性阑尾炎这样的病痛,往往会耽搁重要的治疗机会。有人可能要说,无痛症也有好处,患者在做外科手术时不用打麻药。其实,即使他们没有痛觉,麻醉师也不能马虎,因为一些大型手术会极大影响人体机能,比如造成血压的骤升骤降、电解质紊乱,缺氧窒息等,所以无痛症患者的手术还是需要麻醉师的参与,抑制患者手术中的各种应激反应和反射。
图片
但对关节炎、神经痛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没有痛觉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些病痛不但给他们身体造成极大痛苦,还会使患者在长期病痛下罹患心理抑郁。一些严重的疼痛还会导致“中枢敏化”,即使外在刺激已不存在,大脑仍会感觉身体疼痛难耐。
长期服用止痛药会让人体产生抗药性,让人即使吃药也无法止痛,止痛药有副作用,会损害肠胃功能。对于一些像癌痛这样的严重病痛,普通止痛药作用不大,只能用吗啡止痛,但吗啡副作用强而且容易上瘾,也不是理想的止痛药物。
图片
从无痛症患者身上,科学家发现了研发新型止痛药的灵感。很多无痛症患者都是SCN9A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个基因与Nav1.7钠通道有关,如果能研发出抑制Nav1.7钠通道的靶点药物,就能起到显著的止痛效果,而且副作用小。
虽然无痛症患者的突变基因能帮助别人摆脱疼痛,对他们自身而言,无痛症治愈的希望极度渺茫。治疗无痛症极其困难,无痛症又是罕见病,治疗他们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医疗资源。要知道,我们的“幸”建立在他们的“不幸”上,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