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死亡,这是任何生命都无法摆脱的必然经历。 所谓“枯荣有定,生死自然”。不管我们多期望长命百岁,多希望可以长寿到老,可任何的生命都有“枯竭”的那一天。 谈到“生死”这个话题,相信大多人都会感觉到特别忌讳,认为这样的话题不吉利。但是,我们避免不谈,不代表它就不会发生。 对于人类来说,唯有正视“生死”,我们才能接纳生死。如果我们永远都逃避“生死”这个事实,那我们终究会活成“掩耳盗铃”的模样。 那些对“生死”的真相有着极大兴趣的人们,他们没有忌讳“生死”,而是直面死亡的真相,希望从中探寻到困扰人类多年的奥秘。 我们不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在一个人去世之前,他究竟会看到什么呢? 是灵魂的游荡,还是无尽的虚空,亦或是无穷的黑暗?一切,都有待人类去探索。 近几十年来,人类进行了无数次的“濒死实验”,就是为了探寻“死亡”前后的真相。也许,这是人类对于生命最为大胆的探索之一。 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博士曾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的案例。 在他的手稿《光亮之外》中,他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一位九周岁的小女孩,她在一次手术当中心脏骤停,昏死了过去,就连现场做手术的医生也都紧张了起来。 主治医生让护士跟女孩的家属沟通,说女孩很大可能救不回来了。女孩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在医院的走廊里流涕了起来。 后来,在一众医生的努力下,女孩活了过来。不过,在女孩醒后,她却跟身边人分享了自己的“濒死”经历。 女孩说,在她昏死的那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漂浮在了半空当中,不仅看到了躺在床上的自己,还听到医生说她的心跳骤停了。 当她来了走廊时,她只发现母亲在痛哭流涕,就想安慰母亲。可是,母亲却发现不到她的存在,也听不到她讲话。 过了一会之后,一位美丽的女士来到女孩的身边,带着女孩走过一条漫长漆黑的隧道。而隧道的尽头,却有着温暖的光芒,让人感觉到特别舒适。 就连女孩自己也感慨,这是她一生当中最为“温暖”的经历,令人无比愉快。 03 不仅女孩有这样的经历,就连雷蒙博士所研究的其他案例中,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 一位溺水者被救活后感慨,在心脏骤停的那一刻,他脱离了肉体,漂浮在了半空中,感觉自己就像一根羽毛。 一位遭遇车祸,而又被救活的女士说,在出车祸的那一刻,她感觉到身体就像被外力撕碎一般,特别痛苦。可是,过了一会之后,她却走进了一条通道,感受到此生从未有过的舒坦。 一位重病在身的男士说,他病危的那段时间,心脏一度停止了跳动。可是,他却看到了以往的亲人,他们正站在光的尽头处,那神态和穿着,就像是富人一般。 ...... 其实,不同的濒死经历,就会出现不同的感受和结果。而雷蒙博士总结了14点,不过可归纳为这么7个过程。 人们发现自己脱离了躯壳——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听到了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进入到了漆黑漫长的隧道当中——在尽头处看到了无尽的光芒——光芒下有着以往的亲人朋友——如果被救回来,就会遇到阻碍,回到躯体当中。 濒死实验的出现及研究,让诸多科学家对“死亡”的奥秘有了更大的好奇心。也许,这就是一种科学和思想的进步。 04 据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19岁那年就有过一次“濒死经历”。 19岁的他在前线的救护车队服役。在一次任务中,他不幸被弹片击中,身患重伤。 在醒来之后,海明威跟自己的好朋友说了他的经历。 海明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自己的灵魂从躯体内走了出来,就像拿着丝手帕的一角把它从口袋拉出来一样。丝手帕四处飘荡,最后终于回到老地方,进了口袋。” 对于濒死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不论它们正确与否,都是人类对于生命探索的勇气和进步。因为不接受死亡,就不可能更好地生活。 相信很多人会认为,像这般“死亡”的研究根本没有必要。可是,存在即是真理。对于某些真相,我们依旧需要好好地探究一番。 很喜欢这么一句话,未曾接触过极致的黑暗,就不会明白纯粹的光明。未曾接触过死亡,就不会有着积极生活下去的决心。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喜欢“掩耳盗铃”,不愿接受现实的真相。要知道,生死,本就是必然的。与其逃避,不如坦然接纳。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