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导读02 :《庄子纂笺》序言

 新用户32637V7d 2021-11-13

钱穆先生的这篇序言,内容实在是很广泛,要真正懂得他在说什么,恐怕我还需要把中国整部思想史读完,所以,我最后只能采取选读的方式,重点在于了解他读书的方法及这本书的成书经过,至于其中对于庄子思想与其他思想的碰撞和对比,留待我们读完庄子之后再来读.

写这篇序言的时候,钱穆先生心中是装了整本庄子的,其实,是装了很多版本的庄子的,我们跟他的差距实在是大。

通常读序言,我也是会选择读两遍,开始读,当是与作者初次照会,读完全书之后再读,才真正是一种交流。

“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莫不在衰世。

魏晋之阮籍、向、郭,晚明之焦若侯、方乐地,乃及船山父子皆是。”

在这序言的开篇里,钱穆先生向我们传达了两个思想:

第一,《庄子》这本书,往往是在衰世流行,所谓的衰世,就是人事不堪,生死无常,人作为价值主体已无可能的情况下,人们才更需要超越人世的思想和内容。

第二、《庄子》在衰世的价值,往往高于盛世.苦难带来深刻,安逸造就肤浅.

钱穆先生列举魏晋和晚明两个时代注解庄子的代表人物,魏晋和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突出的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

在魏晋思想之前,是儒家思想的主导,魏晋谈玄,由注解《老子》的王弼开始,以竹林七贤为理想人物,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时代。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说,魏晋文化其实是一种“人的觉醒”,黄巾起义之后,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瘟疫,政局变乱不堪,连上层贵族也不再有稳定安逸的日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这两样最本质的人生局面最大程度地呈现,两汉经学的伦理尺度和随之而来的政治信仰坍塌。

“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魏晋人士的行为表现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但其实深藏于背后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反正只有人会死是唯一确定的事,不如痛痛快快为自己活一次,像烟花一样绽放。

晚明,虽然一样强调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却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耽溺颓废的美学风格,体现在文化上,小品文、小说、版画等等,着力于个体平民视角的作品和形式层出不穷,真正带来一些雅俗共赏的文化内容。

这让我重新思考老子的这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站在文学的角度,真正经典的永恒文学,总是跟现实存在一种背道而驰,所以,文学似乎是对现实的反向呈现,也永远反应人类对心中至高理想的追求。


钱穆先生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段话,在接下来的序言里,他详细介绍了自己读庄子的渊源和经过,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更多。

”余少知好此书,犹忆辛亥,年十七,负笈金陵,常深夜倚枕,继烛私诵。有同学某君,已忘其姓字,见余好此,告曰“常宿山寺,得异僧授读。”余问其说,为讲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语,大奇赏。自是遍搜古今注庄诸家。每获一帙,必首尾循诵,往复不厌。然得于此者失于彼,明于前而昧于后,欲求一通体朗畅、豁人心意者而难之。自是以来,垂四十年矣。“

这一段,钱先生回忆自己最初读庄子的经过,出生于1895年,17岁时,时间到了1912年,正值辛亥革命,钱先生于南京求学,负笈就是背着书箱去远处求学的意思,他深夜就着蜡烛诵读庄子一书,有一个同学,看他对庄子如此喜爱,就跟他分享了自己读书的奇遇,该同学曾住宿于山中某寺庙,有一个高僧给他讲解逍遥游其中两句,钱穆听完之后,”大奇赏“,于是找了古今中外各家注解,”首尾循诵,往复不厌“,我们无从知道那位异僧究竟是如何解说,但可见钱穆先生用功之勤。

接下来,钱先生的读书体会是,发现了各家注解的彼此矛盾不相通之处,大概越读越困惑”得于此者失于彼,明于前者昧于后“。

那钱先生内心真正想要是什么呢?”欲求一通体朗畅,豁人心意者。“,我们都知道钱先生是大家,他想把庄子读通.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一步一步来。

”难之,自是以来,垂四十年矣。“

17岁的钱穆,已经种了下要写《庄子纂笺》的种子。

”世益衰益乱,私所会于漆园之微旨者益深。戊子冬,赤氛披猖,由辽渖,而平津,而徐蚌,血战方殷。时居无锡江南大学,滨太湖,有风涛涤荡之胜。回念昔遭浙、奉兴哄,时亦居无锡。京沪在线,一夕数惊。杜门注公孙龙,日卒一篇,越七日成书,而风济唳息矣。

今战氛殆不可速了,遂发意注庄子。先就马通伯庄子故,惬者存之,滞者抹之。然后广集诸家,蚁行蝇楷,列于书眉;勾勒标帜,施以五色。昕旭握管,时达丙夜;寒雨雪霰,呵冻不辍。

1948年,正值三大战役十七,钱穆先生任职于无锡江南大学,刚洗完我最爱的文集《湖上闲思录》,在太湖边上的日子有一种难得的平静,“风涛涤荡之胜”,17岁读到的庄子,一直在跟随着人生经历逐渐呈现出更深邃的意义。

钱先生关心时局,内心有一份大忧患难以排解,想到战事一时难以停歇,于是发意要注解庄子。

注解的方法是:在马通伯《庄子故》的版本基础上,讲其中惬心的部分留下,“滞者抹之”,此时的钱穆先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其中不通畅的部分就会删掉,然后广集诸家,“蚁行蝇楷,列于书眉”,这八个字让我们对钱穆先生的批注充满了想象的细节,勾勒标帜,施以五色。“

这里提到的“五色标注法”,我也是十分好奇,却没找到相关资料,还是自己涉猎内容太少,有知道的朋友,欢迎留言告知。

“”始十二月九日,迄于翌岁己丑二月九日,前后适两越月而书成。四月遂来香港。更寅冬,去台湾。假中央研究院未见书七、八种,携赴台南,得静院,晨昏觅隙,再事添列;又越月而竣。”

2个月,写成了《庄子纂笺》,然后带着书稿先去了香港,又去了台湾,又借了中央研究院的参考书七八种,再次修订,近一年再完成。

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时间是1951年12月1日,地点是新亚书院。

从1912年到1951年,跨越近40年,这本书,已足够有分量。

仿佛,钱穆先生读庄子,注解庄子,时代的背景都是战争跟炮火。因此,我们是否能从庄子里,读到一点时代的大忧伤。


什么是衰世?我理解就是一切旧有的东西被打破、践踏,新的希望却不曾出现的时代,人们绝望、彷徨、无助、仿佛暗夜中的人群,看不到光亮.

庄子这样的书,写的是大关怀,必然带着大时代的印记,因此,衰世之书,既是在衰世缩写,必然是在衰世有最真切的呈现和贴近.

我们的时代,不同于庄子的时代,也不同于钱穆先生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下,思想会呈现不同的样貌,但无论时代如何,个体的人,总有同样关于人生终极关怀的追问,我们如何看待人的一生,看待生死、荣辱、功名,如何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脱,得到某种心灵的自由,这是任何觉醒时代的人们都会在内心升起的疑问,这便是我们能共读一本书的根本所在。

下一篇,我们正式进入逍遥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