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帝王身死,宁愿尸身腐烂也不早日下葬

 思明居士 2021-11-13

中国古代,帝王下葬往往会产生一个奇怪现象,尸身宁愿搁置腐烂也不立刻下葬。现代科技发达,尸身存放几个月甚至几十年都不成问题,古代尚无发达的保护技术,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何要在死后受尽“屈辱”?并非宗室子弟不想皇帝下葬,而是帝王下葬非同凡响,不可和普通人相提并论,这是帝王的幸运却也是不幸。

文章图片1

下葬礼仪复杂

大部分帝王下葬时间推迟,是因为中国古代帝王下葬习俗繁琐复杂,导致被一拖再拖。拿清朝来说,帝王下葬极其复杂,当然溥仪去世后未享受此种“荣耀”。

帝王下葬前,先要多次演练,称为“演杠”,抬棺人需要多次抬着和帝王棺材差不多重量的实物,反反复复进入陵墓排练,防止下葬当日出现失误。

除过演杠,皇帝下葬还需要做法事和举行大规模吊唁。就连安葬的这一段路,也需要专门修建,称为“修御道”。正是下葬的那一天,更是程序繁琐复杂,光是抬棺就需要128人。

正是因为帝王安葬程序复杂,所以需要专人长时间准备演练,安葬时间只能被长时间推迟。帝王病重期间,假如开始准备安葬事宜,肯定会导致朝臣相互诬告,皇帝本人肯定也不愿意承认大限将至。一切只能皇帝去世后准备,整个程序演练加上政事安葬,肯定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果没能找到合适的安葬吉日吉时,皇帝下葬时间还会被推迟。尸体即使腐烂发臭,正常的安葬程序必须严格遵守,这是皇帝死后的不幸。

文章图片2

陵墓尚未修建完成

帝王下葬需要遵守相关礼仪以外,有些皇帝下葬时陵墓尚未修缮完成,也是阻碍皇帝下葬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古代,帝王刚一登基,需要立刻派人着手修建陵墓,甚至于到帝王去世,陵墓还未修建完成。

帝王陵墓讲究规格,生前和死后要保持一致,修陵墓耗时长,有些皇帝在位时间短暂,自然死后无法立刻安葬。比如慈禧太后的陵墓,本来已经修缮完毕,后来又再次重修,整整花费十三年,差一点未修建完成。再比如明宣宗朱瞻基,曾中断陵墓修建,导致进程被打乱。

在中国古代,皇帝去世有可能陵墓还未修缮完成。此种情况之下,只能加速进程修建,皇帝尸身在皇陵修建完成以后下葬。如果皇帝在位年限短,陵墓又久久不能修建完成,便只能把陵墓规格大打折扣,甚至于随意安葬。也是因为此种原因,中国古代帝王极为重视陵墓修建,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都是一登基,便立马修建陵墓。即便如此,秦始皇去世后,陵墓都未能完全修建,一些不重要部分停止修建。

文章图片3

特殊原因导致

除过以上两种正常原因,还有一种是非正常原因导致的延期安葬,比如秦始皇。秦始皇生前一人独尊千古一帝,死后却被掩盖死讯。

秦始皇迅游去世以后,同兴的李斯和赵高为扶持胡亥尚未,便一直掩盖秦始皇死讯秘而不发。秦始皇身体腐烂之后,李斯和赵高找来大量鱼虾,以此来掩盖尸身腐烂。

一直到胡亥继位,赵高才向天下人公布秦始皇去世消息。民国时期,张作霖去世后,为掩盖迷惑日本人,同样也是选择秘而不发。

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因为朝政需要或者是为掩人耳目夺权,皇帝去世不昭告天下。一直到一切已成定局,才会向天下公布死讯。这样一来,隐瞒死讯使得皇帝时间被再次拖延。有了秦始皇的案例以后,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在病重期间安排好一切,防止死后被践踏。

文章图片4

皇帝在古代其实也是高危职业,生前大权在握享尽天下荣华富贵,死后权力便烟消云散只能任人摆布。中国讲究丧葬礼仪和黄道吉日,帝王下葬程序繁琐,需等待吉日吉时下葬,才可保后世稳定。

文章图片5

受此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古代帝王尸身宁可被放置几个月腐烂发臭,也不得贸然安葬。而且古代帝王陵墓修建,有时需要耗时几十年,皇帝已死却无陵墓安葬,便只能等待。现代社会,受到新观念冲击,传统丧葬习俗早已经被简化,甚至于完全西化。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继承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