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游戏之一 拍画片

 三自之我 2021-11-13
李 潇

  “拍画片”游戏曾经在“70后”“80后”中格外流行,它在我国不同地区也被叫成“拍洋画”“扇啪叽”“打帖子”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少不了类似于“拍”的动作。画片的损耗率很高,不过价格也很便宜,当年16开杂志大小的一张大约相当于一支冰棍的价格,上面印有20张长方形或圆形的小图案,一般是神话人物或动漫主角,需要在买回来后将它们均匀地剪下来。

  较为常见的游戏规则之一是“对战式”,一方将画片排在地面上,另一方将自己的画片用力拍下,如果借一拍之力产生的气流能将对方画片掀翻,就可以将其赢到自己手中,反之就将输掉自己的画片。除此之外,还有将一摞画片放在地上,另一方用单张画片将其打散的玩法,或是依次将一排画片全部扇得翻面的玩法,创意层出不穷。能够赢得最多画片的,意味着技巧高超、手劲儿了得,往往会收获同龄孩子们佩服的目光。——当然,回到家里免不了会因为弄脏衣服、没来得及做作业而遭到家长训斥。

  一般认为,国内这一游戏所用画片的出现,起源于民国时期,当时现代化生产的香烟包装盒中往往附赠精巧的画片,俗称“香烟牌子”,以风景、人物为多。唐鲁孙曾经在回忆文章里写到,他家习惯专抽一种牌子的香烟,收集了不少随烟赠送的时髦美人画,顺手给了看守家族坟地的,结果第二年他去扫墓时,全村的人都跑来围观,原来村里人认为那些画片上的美女都是他的女朋友。随着香烟画片的普及,逐渐被“废物利用”,成了小孩们的玩具,尽管后来烟盒里不再赠送画片了,游戏却一直流传下来。

  日本将这一游戏称为“面子”,相传在17世纪的江户时代,孩子们就使用贝壳或是陶土烧制的圆片来玩这种游戏了,因为陶土圆片通常会做成人脸造型,故得此名,在硬纸画片推广之前一度还使用过薄铅片。西班牙的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使用的主要是废弃的扑克牌。在美国,这一游戏叫“奶瓶盖”,因为主要使用的是盖在牛奶瓶口的圆形硬纸片,有时也用一种复合果汁的名称“POG”称呼它,因为这种果汁的瓶盖也可以用来玩游戏。据说这一游戏在20世纪20年代起源自夏威夷群岛,但已经无从考证它是否为日本侨民引入。20世纪90年代,经一位夏威夷的小学老师推广后,该游戏流传到北美,甚至出现了“世界拍画片联合会”这样的组织,并举办了专项比赛。当然,这时使用的不再是从牛奶瓶上拆下来的纸片盖子,而是商家专门印制的圆形画片了。欧美的一些食品商家从中发现了商机,比如比利时、荷兰等国一些薯片的包装袋里,就有可以用来玩游戏的特制压塑圆画片,这也让薯片销量大大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